第四十一章磷肥引发废除死刑法案



    制造化肥也好,磷肥也罢,其实是一个苦差事。手机端 m.像陈应原本开出每天三十钱的工钱,可是面对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特别是这个酸臭味,它和一般的粪臭味不同,不仅鼻子遭罪,而且还辣眼睛,虽然使用的硝酸并不像浓硫酸一样猛烈,可是一旦沾到皮肤,也会灼伤皮肤。



    三十一天的工钱,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高薪了,当然陈应也不差钱,只得提高工人的工资,直到增加一百每天,才有工人愿意干这个臭活。不过,这样以来,相应的磷肥的成本提高了不少。



    陈应粗略的估计了一下,一亩施磷肥五十公斤,增产差不多三石左右。按照眼下长安的粮食价格,每亩地可以多收一百五十钱,然而投入成本却达一百,这还不算种子,并不划算。



    当然,因为长安没有丰富的磷矿,所以矿石需要从外地运输,加工和大量人工成本,没有办法把磷肥的价格降下来。如果按照大唐一贯钱相当于后世四千二百五十八块折算,一百斤重的磷肥,要高达四百二十五块,实在高得离谱。



    因为价格原因,没有办法大规模推广。



    李渊耐心的观看完陈应的磷肥工坊,又详细了解了这个磷肥的价格,在这个情况下,众人都沉默了。



    毕竟,一百一代的磷肥,对于大唐百姓来说,这个价格实在太高,难以承受。更何况,陈应是地制造磷肥,自己使用,间没有经销商和运输成本的环节,如果这样的磷肥销售到百姓手,恐怕一百五十都打不住。



    那么问题来了。



    因为成本的原因,恐怕百姓没有办法使用这个东西。哪怕粮食增产很有帮忙,如果一袋可以降低至十钱,或者十以下,那么推广起来将不再会有难度。



    李渊叹了口气道:“磷肥是一个好东西,可惜太贵了,收入和投入不太划算。”



    李渊这是较委婉的说法,事实何止不划算,简直根本没有可操作的空间,因为农民要想获得丰收,必须及时灌溉,除草、除虫、松土,施肥,仅仅肥料这一个环节抵消了增产增收的经济效益,那么谁还愿意费时费力的去使用这个磷肥?



    萧瑀虽然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然而作为亡国皇族之后,萧瑀年轻时代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虽然不至于家里饿死人,却也知道民间疾苦,他知道自己不是当皇帝的料,他也不求名垂青史,能让老百姓吃一碗饱饭,少被骂几句“狗官”他满足了。他的偶像是李冰,李冰是战国时代的大水利,他在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他也修筑了一条连接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派出所与云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很多治水经验在数百年之后还在沿用,造福子孙万代。



    哪怕现如今百姓早已忘记了当初谁称孤道寡,却依然记得李冰是一个天大的好官。



    作为一个官吏,能做到李冰这个地步,也没有遗憾了。他自问没有李冰那么厉害的治水技术,只好在发展农耕方面下苦功————能让老百姓粮满仓、食有肉,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绩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很骨感。当他将理想付诸实施之后才知道阻力有多大,他的政令根本没有办法贯彻下去,甚至连河池城都出不了,总有那么多人阳奉阴违,有意无意的拖他的后腿!更加要命的是,他好不容易组织老百姓开垦出一些荒地,没多久地方缙绅拿着地契衙门闹了,老百姓跟缙绅打官司,赢的永远是缙绅,他们总有那么多强有力的证据和证人能够证明被开垦出来的地是他们的!一次次深受打击之后,



    萧瑀都有点沮丧了,现在他的官已经当到了大唐的财相,左民尚书加书侍,看到陈应种田搞得这么好,他那颗原本死了的心,已经活了过来。



    萧瑀眼闪过一丝精光,望着陈应道:“陈驸马,这个磷肥能不能降低成本,推广天下?”



    “难……很难!”陈应摇摇头道:“你们也看到了,我是自己制造,自己使用,成本价还一百钱一袋,若是作为商品,推广开来,要有运输损耗,这样以来,势必让磷肥的价格更高……不过……”



    李渊原本好一阵失望,陈应发明了一个可以让粮食增产,却无法使用的办法。这像是一个鸡肋,食之而无味,弃之可惜。



    可是听到陈应这么说,李渊也激动道:“不过什么?”



    陈应道:“其实这磷肥要制造也不难,难的是人工成本太高,你们也都看到了,制造这个磷肥的时候,实在太臭了,百姓没有人愿意干这个活,为此,我不得不把工资提高到一百一天!”



    “什么一百一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盛唐血刃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tx程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tx程志并收藏盛唐血刃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