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重炮方面,随着制造工艺和金属冶炼的不断提高,以及装填药、推进剂的改进,120重迫的最大射程已达七千余米,整炮重量却只增加了三十公斤。而且,火箭增程弹的研制已经接近成功。理论上,用120重迫发射火箭增程弹,最大射程应该能超过十公里。



    把一种已经成熟的武器系统发挥到极致,以追求最小的成本,最大的生产速度,这是杨天风极为擅长的。从普通的重迫击炮,到挖掘各种潜力,再到线膛迫击炮,最后则是迫榴炮,他正按照这种思路坚定不移地前进着。



    而让杨天风觉得根据地的整体实力又上升了一个层次的大事件,却是雷达系统的建立。继重庆配备了由束星北等专家研制成功雷达后,成都、昆明等重要城市和重点防卫的地区都在上马雷达,杨天风想要雷达的要求得以满足,则是国府给了他一个天大的面子。



    当然,所给的雷达不是整机,而是一批电子元器件,以及经过束星北等专家改进并证明成功的图纸。



    要知道,杨天风拿出的资料和图纸,在理论上是肯定没问题的。但基于当时的国家现状,有很多元器件是没有或者无法生产出来的,比如大功率磁控管、大功率三、四极电子管。



    但束星北不愧是中国的“雷达之父”,不愧是天才物理学家,他通过几个并不算复杂的电路,起到了大功率三、四极电子管的作用,把雷达频率增加到500兆赫,使雷达搜索和引导飞机的精度大为提高。



    当然,这与英国目前的3000兆赫的雷达,以及能在飞机上装备的小型化雷达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对中国的抗战来说,却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拿到能够实用化的雷达图纸后,杨天风钦佩之余,也感到十分汗颜。虽然他提供的资料和图纸为雷达的研制打开了一扇门,但使雷达能够研制成功,却还是人家的心血和智慧。



    作为回报,以及对束星北等专家的崇拜和信任。杨天风一边带着工程技术人员加班加点装配雷达,一边把大功率磁控管、三极管、四极管,甚至是晶体管的资料整理出来,一并送到重庆军令部技术研究室,供束星北等专家参考研究。



    无论是从人力、物力、财力,大后方都比边区根据地更有条件,更有可能研制成功这些先进的电子元器件,从而促进雷达、发报机、无线电定位导航等技术的发展,增强整个抗战的实力。



    经过连续的紧张工作,边区的第一个雷达站终于在芒砀山建立起来,采用比较原始的机械转动天线的方式进行扫描,并不能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和预警。但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由点到网便是指日可待。



    而雷达站的成功建立,对预期中的春季反扫荡可谓是极大的帮助。因为新七军要戒备和抵挡的方向主要是在北面和东面,雷达天线只扫描这两个方向就基本能够满足作战需求。



    提前预警,提前发现敌机的数量,甚至机型,杨天风便可以派出“空军”进行知己知彼的拦截或袭击。不仅根据地的防空安全大为提高,还可以支援地面部队,缓解他们面临的空中威胁。



    ……………



    不管人们是在苦熬苦盼,还是忙碌或是清闲,时间也不会放缓脚步,更不会停滞不前,迈着固定的步伐,时间进入了一九四零年的三月。



    姜俊凤呼出浓重的白雾,抬头看了看灰蒙蒙的天空,脚下的雪在咯吱作响。她似乎还听见飘忽模糊,或者说是无从称呼的磨擦声息。



    “让你偷懒,狗汉奸!”尖声的斥骂打断了姜俊凤的走神,原来是王桂花在打一个伪军俘虏。



    光复的时间虽短,但人们已经发现新七军与八路军的行为作风大不相同。八路军讲究优待俘虏,新七军却是严苛不宽待。大批的伪军俘虏经过仔细甄别,只有少量被补充进部队,其余的都被当成苦力使用。



    西高头村便分配到三十多个劳动改造、赎罪自新的伪军俘虏,天寒地冻的也得刨挖道沟,修补扫荡受损的房屋……反正就是干活儿。



    新光复的各村各镇都有了村长、镇长,开始管事儿。为了维持治安,也都驻了兵,多的一个排,少的一个班,既看押俘虏,又帮着各村各镇成立联防队,进行军事训练。



    跑反的青壮年和打散的自卫队,逐渐返村。虽然男的多了起来,但姜俊凤、王桂花,因为是最早参加联防队的,倒还混了个一官半职,是村里联防队妇女组的正副组长。



    尽管没当上女兵,可姜俊凤和王桂花都扛上了枪,腰杆挺直、底气也足,分派的任务也更积极地完成。况且,联防队可比原来村里的自卫队强多了,二三十个人,却有十几条枪。空闲时候,由驻守的那个班带着,走队列、练瞄准、练刺杀、练战术动作,倒还满象那么回事儿。



    “这帮狗汉奸,不打不骂还就不老实。”王桂花当完监工,走过来和姜俊凤说着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抗战惊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样样稀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样样稀松并收藏抗战惊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