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天子进了新丰城,这位天子随便看了看城内的情况,就对张越问道:“朕闻新丰在进行公考?爱卿可与朕说一下公考制度吗?”

    张越立刻答道:“回禀陛下,臣蒙陛下不弃,长孙殿下信任,执掌新丰,受命以来,夙兴夜寐,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恐臣之才疏学浅,以伤陛下圣德、长孙清誉,故辗转反侧,日夜难眠……”

    说到这里,张越就悄悄的抬眼,看了看这位天子。

    发现对方神色如常,就知道自己的马屁是拍对了。

    这位陛下啊,别看他今年都已经六十几岁了,但实则很多时候,心性就和孩子一样。

    需要哄着。

    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打从公孙弘开始,想做事也好,想混日子也罢,想坐稳位置,就得哄好他。

    哄得不好的,直接GG。

    想到这里,张越就继续说道:“幸有长孙,及时提点微臣,使臣知陛下圣意早已明确,于是臣乃钻研陛下于元朔元年冬十一月及元封五年所下圣谕,圣恩如狱,圣德如海,臣殚精竭虑,也仅能揣测些许,便斗胆以臣愚昧所得之圣意意境,以做公考之制,以选乡党之士,非常之才,共襄新丰之事……”

    天子听着脸上的笑意越发的浓烈起来,心里面更是舒坦的很。

    一侧的刘进见状,也连忙拜道:“孙儿斗胆,私下揣摩皇祖父大人的圣意,还望皇祖父恕罪!”

    天子立刻让人扶起刘进和张越,笑着道:“进儿与张侍中做的很好!”

    “若天下臣子,皆如进儿、侍中,朕又何必劳苦?”说着他就将视线扫向周围臣子,心里面多多少少有些不满意了。

    在他看来,自己曾经下过无数次诏命,也曾经无数次苦口婆心的劝告和晓瑜天下士大夫、官吏贵族,要他们忠于王事,让他们勤勉政务,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学习和体会自己在诏书里的一片苦心。

    怎么就没有人和长孙、张子重一样,体谅到这些?学会这些?

    群臣被他这么一看,立刻拜道:“臣等死罪,不能明晓陛下圣意!”

    “哼!”天子鼻孔哼了一声,然后对张越道:”张卿继续给朕说一说这公考的制度……“

    “诺!”张越恭身一拜。

    于是,就将这新丰公考制度捡了些重点说了一遍。

    天子听着目光灼灼,若有所思。

    这公考制度,其实他在长安就已经得到了派在新丰的宦官和贵族的报告。

    前因后果和细节也都知道一些。

    但经张越详细解释了一遍以后,他才发现,原来这公考里面的弯弯绕还真有些多。

    但无所谓!

    他想了想,问道:“以卿之见,这公考之制,可适合用于社稷选才?”

    自元封以来,汉室国家就选入了人才荒漠。

    不止国无名将,连名臣也是日渐凋零。

    元光、元鼎、元朔之间,那辉煌的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扩大选才范围和增加选才方式,事实上早已经被提上议程了。

    不过……

    自平津献候公孙弘后,国家的离任丞相,都不是什么能有真知灼见的政治家。

    反倒是政客居多。

    这些渣渣,做官的本事一流,做事的能力几乎为零。

    尤其是最近两任丞相,牧丘恬候石庆和现在的葛绎候公孙贺,更是典型的无能!

    没有办法,他只能架空丞相府,别出心裁的在内廷以尚书郎和侍中官们组成了内朝,用亲信和身边人来处理政务。

    但,这终究只是权宜之策。

    内朝也无法真正的取代外朝。

    毕竟,内朝人少官少,能做出决策就很不错了

    执行者依然是外面的文官。

    所以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想办法,怎么扩大选才的范围,尽可能的增加国家得到的人才数量。

    旧有的察举制度,却已经难堪这样的重任了。

    毕竟,现在的汉室天下,幅员远迈秦周,几乎达到了有史以来,中国王朝的巅峰。

    仅仅是从帝国的南端走到帝国的北端,恐怕也要一两年。

    国家人口也臻至巅峰!

    要统治和治理如此大的帝国,还是以中央集权为构架的帝国。

    需要的官吏,不是一千两千,也不是一万两万。

    而是数以十万计!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对官吏的渴求,自是日复一日的增加。

    但旧有的察举制度,每年能够供给国家的人才,却是固定的。

    这样的局面,早已经让当今天子很是不爽了。

    他早就想打破这个僵局了。

    新丰的公考,在他看来,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区区一县公考就能吸引上千人参加!

    若是国家举行国家层面的公考呢?

    再拿出地方郡县的高阶官职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要做门阀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要离刺荆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要离刺荆轲并收藏我要做门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