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着。

    “你们不都改线了吗?”谢凯虚眯着眼睛看着他。

    这位在美国考察过的,不进行技术崇拜,一直保持低调的技术老总,确实符合网络上对他的描述。

    “改线,只是为了让电镀的线路更窄。742厂引进的是5微米的集成电路生产线……摩托罗拉的这种芯片,线宽只有2微米,以我们现有的技术改造,可以使生产线达到3微米左右,线的厚度在微米到2微米……”侯为贵并不隐瞒,“所以我们的成本将会比国外高很多,体积更大,耗电量更大。”

    谢凯对于芯片制造并不了解。

    哪怕他因为涉及到自动化设备,对于工控芯片有所了解。

    了解芯片的使用,不代表就了解芯片的制造。

    如同了解机械加工的人无法找出他们天天使用的机械设备一样。

    “我们单位拿不出800万,航天跟国防科工委也很难拿出钱支援我们。”侯为贵对着谢凯等人说道,“如果是改造用来生产彩电使用的简单芯片,问题不大,对于高性能芯片的生产,就会影响到性能……”

    “你怎么看?”郑宇成问着谢凯。

    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我认为,数控系统跟挖机,游戏机甚至火控系统,从其他渠道搞到的用于导弹……”沈海鹏建议道。

    大型的设备,对于芯片一点点的耗电量,并不是太过敏感。

    但是导弹不行,散热不好,数据处理能力达不到要求,会严重制约导弹的性能。

    “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谢凯问着两人。

    两人齐齐地摇了摇头。

    陈德贵也不说话了,只是一脸希冀地看着郑宇成几人。

    404手中有钱,还是不少,八百万的投资,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多。

    “要不,我们找航天,把这家单位划拨给我们?”郑宇成问着谢凯。

    航天肯定拿不出钱来改造生产线,他们没得选择,只能自己投资。

    要想获得制造工艺更先进的芯片,就必须持续投资,改造9厂的生产线。

    谢凯清楚,航天9厂的效益不好,最终会被划入到7所,不过那是九十年代大量国企破产时候的事情。

    现在要从航天把9厂搞到手,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咱们不是要打垮742厂吗?我们就从这方面下手,到时候只要能搞出生产线,只要看得顺眼的单位,我们就给条生产线……”郑宇成杀气腾腾地说道。

    当初他可是许下了要把742厂搞垮的诺言。

    9厂不归404控制,他肯定不会愿意给钱的。

    “航天不一定会给我们。”谢凯摇头说道。

    “如果花钱买呢,给个几百万,他们会如何?”郑宇成得意地问着谢凯。

    有钱,办事就是方便。

    郑主任现在手中握着数千万的经费,看中的,就挥舞着现金,买!买!买!

    跟有了某宝之后的那些有钱的败家娘们儿一个德性。

    谢凯确实动心了。

    芯片制造,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刚刚起步,未来有着极其庞大的市场。

    芯片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消费类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几大领域以及水利、电力等公共设施和军事设备上,属于这些设备的心脏,到了三十年后,中国芯都还没有完全搞定。

    搞到了9厂,让侯为贵去深市特区搞中兴,交换机这玩意儿,绝对挣钱。

    甚至,可以通过邮电部的渠道,以通讯设备的名义把国内制造的芯片送到国外去封装,这种操作完全不会引起任何的怀疑。

    “你们这边的生产线改造之后,每月能生产多少这种芯片?”谢凯问道。

    “一个月保证一万应该没有问题。”侯为贵说得非常保守。

    “先把样品生产出来。”谢凯说道,“不管多大成本,用你们最好的工艺水平生产最符合图纸要求的!”

    “不计成本?”侯为贵有些不明白。

    “对!不计成本,我要最好的。”谢凯说道。

    为了一颗中国芯,谢凯完全可以不计成本。

    只要搞出来了,甚至可以在未来踏入电脑领域。

    貌似柳传志跟外公家还有那么点亲戚关系,到时候拿下联想的订单……

    谢凯从一开始想在国内搞芯片,就有这样的想法,郑宇成想要买下9厂的想法跟他的是不谋而合。如果9厂还归属航天,利润肯定得上交,哪里还有钱投入到研发领域?

章节目录

重生军工子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葫芦村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葫芦村人并收藏重生军工子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