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琅琊王氏对家族的未来忐忑不安不同,陶侃则更加着意于自身的安危,因着与江东士人连续几年的混战,陶侃在江东地界几乎是举目皆敌。

    而他与司马绍不同,司马绍好歹是晋室之主,至不济也是归命候,安乐公的待遇,不出格的话,性命无忧,他却是庶族出身,没有背景,没有后台,虽有放弃广陵的示好之举,可着实不知杨彦会如此对待他。

    因广陵兵力收缩,目前他的手中尚有五万余卒,不过对上明军,他没有任何取胜的侥幸。

    江风习习,陶侃独自站在石头城上,眺望着远处的黑暗,眉心紧紧拧成了一团,如有任何可能,他会立刻就走,可惜去往湘州的道路被邓岳断去,已经走不了了。

    这时,身后一阵脚步声传来,陶侃回头看去,正是皇甫方回。

    皇甫方回原给陶瞻做谋士,自从陶瞻赴建康就任丹阳尹以来,皇甫方回就回到了陶侃身边。

    “陶公!”

    皇甫方回拱手道:“明王已经渡过大江了。”

    陶侃募然一震,问道:“明军何时可至?”

    皇甫方回道:“明军已于江乘驻扎,大概后日可抵建康。”

    “哎~~”

    陶侃幽幽叹了口气:“该来的总是来了,你说这天下局势怎会如此?难不成刘石都是土鸡瓦狗?可若是如此,又何以搅得天下大乱?”

    “这……”

    皇甫方回迟疑道:“某也时常考虑,看似强大的匈奴与羯人,在明军前面竟不堪一击,着实难以理解,因此只能说明王得了天眷。”

    “天眷?呵呵~~”

    陶侃摇头笑着,显然不认同,好一会儿,又问道:“老夫该何去何从?“

    皇甫方回反问道:“某先多嘴问一句,与明军作战,陶公可有胜算?”

    陶侃倒是爽快,苦涩的摇了摇头:“恐怕一成胜算都是强求。”

    皇甫方回深吸了口气道:“既如此,陶公立即出石头城,向明王请降。”

    “哦?为何如此急迫?”

    陶侃讶道。

    皇甫方回道:“陶公战不能胜,去路亦断,不降还能如何?某以为,晚降不如早降,明王从不杀主动来降者,降了尚能保全宗族,况且这几年来,与江东诸族久战不下,士气已怠,将士思乡心切,如今明军又来,军心颇有浮动,某就担心,拖延下去,只怕祸起不测,不如先与将士们说清楚,使其知晓陶公心意,故陶公应早降,迟则生变。”

    “咝~~”

    陶侃倒吸了口凉气,负着手,在城头来回走动起来。

    其实他清楚,皇甫方回言之在理,除了投降,他确实没别的路走了,但问题是,白白的降了他不甘心啊,他想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就算不能再掌大权,也要位居三公九卿之列,遗泽后代。

    三公有太尉,司徒和司空,目前杨彦只任王敦为太尉,司徒与司空空缺,陶侃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履历和资格出任三公之一,因此他很不甘心无条件投降,至少要待杨彦来了,好好谈一谈,再出降也不为迟。

    至于皇甫方回所说的迟则生变,他完全没放在心上,自己与杨彦无怨无仇,哪来的变故?

    于是道:“明王渡江,万人相迎,老夫即便连夜赶去,也未必可与明王深谈,再等等罢,反正明王后日可至,不急这一两日。”

    “哎~~”

    皇甫方回叹了口气,没多劝,事实上他也觉得自己多心了,劝陶侃立即投降,主要是宫城安静的可怕,让他心里略有不安,不过转念一想,天下大势将定,晋主还能翻出什么浪花呢?

    ……

    “士光兄,士光兄,明王过江了!”

    深夜,顾和仗着私交,强行喝退婢仆,风急火燎的冲进了陆晔寝屋,把正在熟睡的陆晔唤醒。

    陆晔比荀崧还大两岁,正好七十,精力体力大不如前,好不容易睡着,就被叫醒,别提多恼火了,于是闷哼一声,翻了个身,屁股对着顾和。

    顾和也不着恼,继续道:“士光兄,你我两家如何面对明王,还得拿个说法啊!”

    与别家相比,顾陆两家是最为纠结的,陆晔的妹妹陆蕙芷与顾和的女儿顾燚双双私奔,一个嫁给了杨彦,另一个嫁给了杨彦的好友许杰,当时两家为了面子,宣布了二女的死讯,在他们眼里,杨彦充其量一方诸候罢了,陆家顾家犯不着高攀他。

    可是杨彦就要当皇帝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再看不起杨彦,再是敌视,也要正视现实,更何况作为屹立不倒的老牌士族,审时度势是基本功之一。

    当初孙吴亡国,江东士人不愿北上为官,这并不是有风骨,而是受人歧视,还不如不去,果然,陆机陆云兄弟没按耐住,自恃才华去了洛阳,结果双双死于非命。

    后晋室轰然垮塌,江东士人审时度势,暗中扶植陈敏作乱,不想搬起石头砸到了自己的脚,陈敏缺乏远略大才,刑律治政毫无章法,陈家子侄又多凶暴,祸害江东,故周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晋颜血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上林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上林春并收藏晋颜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