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小板凳,把椅子当桌子,两人苦读当天老师所教的英。



    除了单词之外,还背一部分课。我已经讲过,我们的课本是地道的英。我们没学过语法和音标,能够讲正确但浅近的英了。



    这是60多年前的事。大絪于1-9-6-6年含冤去世了。回忆当时我们两姊妹在母亲卧室内小板凳苦读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老师还让我们背浅近的英诗和唱英歌,学英对话。



    等到放暑假时,我们登台表演,招待学生的家长和外宾。这对我们学习英有很大的帮助。



    过了4年(大絪三年半),我们进了魔都圣玛丽亚书院(St.mary's Hall)。这个书院是美国圣公会在沪西办的一所女校,校园很大,大约有一百六、七十个女生。英科目都是英美人教。



    课完全用英。我们姊妹毫不感到困难,饮水思源,我们不能不感谢麦伦给我们打下的英底子,尤其要归功于教书极严格的那位国女教师。



    据我记得我们念的mother Tongue是一册极厚的英读本,其都是英美的散与诗歌。还有一本manners(《明礼貌》)。



    七年级时学过Heidi(《海蒂全集》)和英美名著选读等。八年级,有英作,还念英国名作家Swift所著的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记》)前二册。



    圣经没有教本,由米国教师口授传教士的故事,由我与两位同学笔录下来,整理好再分给全班学习。



    还有mary Austin(米国作家)所著At Homethe Promised Land;dickens所著Christmas Carol;Irving Rip Van winkle



    等。九年级起英有由英人教的:Algebra(代数);英译《悲惨世界》里的主要人物Jean Valjean的遭遇;Coleridge著的The Ancient mariner;Heroines Every Child Should Know(忘了作者是哪国人了),还有英作和一些英美作家的短诗和短篇小说等。



    学校有个相当大的图书馆,其大部分是英美学,我们姊妹经常借书阅读,这对我们帮助很大。



    读完九年级等于初毕业,那时可以说我们已把英语基础打好,看英的理科书籍毫无问题(理科书遇到个别的罕见的词可查词典),并能写出通顺和流利的章。



    妹妹大絪写作我强,她能把古诗译成押韵的英诗。念完初又念3年高。学过的Scott的Ivanhoe;Longfellow的长诗The Courtshipmiles Standish;dickens的A TaleTwo Cities(《双城记》);莎士亚的剧本,如:Hamlet《王子复仇记》等;旧约圣经;英国学史;Lytton的Last daysPompei《庞培末日》;LifeAlice Freeman Palmer;这几年还念了一些英原著和法的英译本以及英本的古代和近代欧洲通史、生物学、化学和几何等。



    到十二年级我被推选为英校刊的主编。大絪毕业那年也是校刊的英主编。在圣玛丽亚期间,我们常常演出英剧本,有的剧本是由我们两姊妹写的。



    我们还有一门很有意思的课叫Fine Arts(美术),是一位米国老太太教的,她教我们如何配颜色。如:布置房间,服装颜色和花样的搭配等等。我们不但跟她学了审美观点,还学到了许多风趣的英日常会话。



    我写了这些,也许有人会说,你们的是教会学校,全部精力都放在学英语,所以能在七、八年内(麦伦念了4年,圣玛丽亚初毕业前念了4年)将英语基础打好,别人是无法做到的。



    事实不是这样。我们只花了一部分时间学英,而其它课程和活动则占了大部分时间。我们每天有体育活动。



    圣玛丽亚虽是教会学校,却也重视国,有许多学生章、书法、诗都很好。我的许多篇古和唐诗大部分是在圣玛丽亚背熟的。



    学钢琴需要占用很多时间,我妹妹大絪在钢琴花了不少功夫。所有这一切都占了不少时间。



    我认为要打好英语基础,只要在严师的督促之下,多接触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英美原著作品,更重要的还要加自己刻苦的努力,不但可以做到,而且花的时间也许还可以更短一些。



    现在有些条件,像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这类工具,在我学的那个时代是做梦也想像不到的。



    还有人认为要学好外语非出国不可,事实也不一定是这样。我在国外遇见过很多国留学生和华侨,他们英语并不行。



    我所知,我国大学有不少没有出过国的教师,但他们说和写的水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西游科技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逗逗是豆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逗逗是豆豆并收藏西游科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