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多。别以为出一个吕不韦就真的能说明卫人经商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了。

    可实际上,卫国的商人规模很大,但顶级商人根本就没办法和其他诸侯国的顶级商人比拟,最大的原因就是背后没有足够强硬的后台。同时限制卫国商人最大的困扰就是,没办法将财富换取更有用的权势,失去了商人到政客的转变机会。毕竟,能够成为端木家族的人可不多,子贡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商业天赋很好,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天下知名的名士,要不是他身份是卫人,如果是齐人、晋人,他的成就肯定会更高。

    商人需要后台。这个后台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顶级的大贵族。

    在卫公宣布要保密的同时,他也感受到了老臣子们看他的眼神怪怪的,这让他心头有些不满,看寡人干什么?难不成,以前战事不利,最后认怂,都是寡人的错不成?

    公叔旦纠结了一阵,他发现私下的迷议都快要结束了,可是将领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于是开口道:“君上,此战将领不知有何打算?”

    “这个嘛!”

    卫公有点为难,看向了南丰。往日在朝堂上的炫子狂魔大宗伯,此时被姬颓的目光盯住,慌得一逼。他哪里有什么作战经验?可是作为卫国上将统帅,同时也是卫国抵御北方强敌赵国的第一人,似乎满朝文武除了他,真没有人可以取代。

    “君上,往常都是守城。可您也知道,戚邑近水,赵军几乎从来不会攻打到戚邑附近,臣弟羞愧,没有和赵军对战的经验。”南丰说的是事实,按照各国的军制,分成募兵制和仆从制,前者是国家出钱出来粮,供养士兵和军官,作为常设军存在。

    而后者就简单多了,各地的封君都有私兵,士大夫也有仆从,在国家征战的时候,这些士大夫也好,封君也罢,都将相应国君的命令带着自己封地的私兵汇合,然后出发作战。

    魏国的武卒就是募兵制,国家给予士兵一切的需求,同时也要求武卒要保持足够的战斗力。这也是募兵制的雏形,作为常设军队存在的典范。而南方的楚国是仆从制最典型的国家,国君准备发动战争的时候,各地的封君按照封地的人口和大小,组建私军,跟随国君出征。

    第176章 苟变拜将-->>(第1/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魏国的武卒就是募兵制,国家给予士兵一切的需求,同时也要求武卒要保持足够的战斗力。这也是募兵制的雏形,作为常设军队存在的典范。而南方的楚国是仆从制最典型的国家,国君准备发动战争的时候,各地的封君按照封地的人口和大小,组建私军,跟随国君出征。

    这也是为什么楚国军队人数庞大,但从来战斗力不显著的原因之一。

    军队来源于各地,战斗力良莠不齐,武器军备也是五花八门,就连士兵之间说话的口音多变,都有时候会让自己人怀疑,是否深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尤其在军械方面,楚国是一支被人嘲笑的存在。因为远离北方,造成战马采购一直被齐国等国家限制,楚国境内战马严重不足。

    可是楚国的军队征召制度是八百户出一辆车,没有战马的车总不能让人来拉吧?

    最后无奈的楚国封君们只能用牛车来充数,这也是无奈之举。只要军队之中战车大半是牛车的,不用说,肯定是楚人。其实牛车也不差,牛的力气要比马大很多。而且楚国出产的水牛个体很大脾气很不好,破坏力甚至要超过马车。但牛车和马车并行的时候就出问题了,牛蹄子甩不开,变成了一个让楚国贵族们尴尬不已的场面。

    卫国的军队采用三军,是因为卫国曾经是大国。而大国三军,中国二军,小国一军是源于周公时期就制定下的制度。

    一军,五师;一师,五旅,每旅500人,一师总人数在2500人左右。

    南丰能够统领卫国北方的一军,主要还是因为他是戚邑的封君,军队大部分的补给都是从他的封地送出去的。加上南氏在戚邑统辖的区域颇大,自然私军的规模也不小。一旦战事起来,他能够指挥超过两万人规模的军队。

    但是南氏作战有一个误区,就知道守城。赵军来了,南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人口,财富,粮食集中到大城之中。然后等待魏国爸爸出兵帮忙。

    这也是为什么南卓不得不要去巴结魏国顶级贵族的原因,甚至不惜在魏国储君还没有确定的时候,下重注投靠公子罃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南丰虽然作为一军主将,但他真没有和赵军真正交战的经验和胆量。此时此刻,逃是逃不掉了,偷偷撇了一眼公叔旦,这老家伙故意别过脸去不搭理他。南丰顿时有种坐蜡的无奈,硬着头皮对卫公恳请道:“君上,臣弟无能,恐难当此任。”

    卫公也知道结果如此,此战,南氏恐怕是最不会妥协的一个家族。卫公倒是不担心南卓临阵倒戈,投降赵国。因为对南氏来说,投降赵国是一个最糟糕的局面,就像是与虎谋皮一样,赵国这等穷鬼,恐怕会将南氏吃的连骨头渣子都不剩下。这样的结果恐怕让南氏无法接受,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战国之菜鸡联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水鬼游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水鬼游魂并收藏战国之菜鸡联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