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直斥熊廷弼要挟皇上的言论已经在大明朝野传开,有如东林者就拍案叫好,立刻借着这个东风,对熊廷弼,然后扩大到楚党穷追猛打落井下石。有楚党恨毛文龙入骨,放弃了他们对毛文龙的争取,开始捕风捉影,开始拿捏事实进行大肆的攻击。有齐党北方党这样的小党派乐于作壁上观,乐于狗咬狗,保持了难得的沉默。

    但是这个毛文龙的举动,直接导致了皇帝对熊廷弼态度的改变,直接下旨内阁,要求刑部等有司,将原本幽禁起来的熊廷弼捉拿入狱,穷究其罪。

    内阁对皇帝的意思表示了坚决的抵抗,因为叶向高认为,如果将熊廷弼直接下狱,就是对楚党的彻底的打击,就会造成朝堂势力之间失去平衡,还有一点就是,叶向高考虑到孙承宗的重要地位,不可能将他老放在关外督师。在这个时候,能够保持势力平衡,稳定的只有两个人,一个就是自己的这个独相,努力的平衡党争,当然已经作到了筋疲力尽的地步。还有一个就是这位帝师,因为他广阔的人脉,在东林里具有最尊崇的地位,且出于公心,一直没加入到党争之中,而且他也fǎn duì dǎng争。如果将孙师傅留在朝堂之上,它不但能影响皇帝的举措,更能影响东林党的想法,这样是自己掌控朝局的巨大臂助。所以,他认为孙承宗出外督师不过是暂时的,等度过了这段的危机,还需要熊廷弼出来继续经略辽东,所以他坚决的反对将熊廷弼打入大牢这种根本就没有一点后路的决断,于是叶向高就动了内阁的权力,将天启的圣旨直接拨回去了。

    内阁是阻止了皇帝实行自己的决断,于是就在天启二年的4月份,对皇帝最忠诚的机构东厂,正式任命魏忠贤为厂督,彻底的解除了还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被放了出来。

    他们恢复了祖宗规定的职能,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的超然手段,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然后在魏忠贤的指使下,将软禁在家的熊廷弼,直接下入了锦衣卫的诏狱。正是通过这件事情,魏忠贤原先说在皇宫内的手,正式的向整个朝廷天下蔓延。

    熊廷弼突然被下了诏狱,宣布这一场新的党争在朝堂上开始爆发,东林趁火打劫,步步紧逼,在不久的将来,以秋风扫落叶的形式,将其他的小党全部打败。

    但是那些小党,并不能被东林收纳加入,他们为了自保,于是纷纷投向了内相魏忠贤,导致阉党形成。

    孙承宗没有想到,自己没有规劝皇帝继续对熊廷弼给予优待,结果默许了这个正处在叛逆期,死要面子的小少年的决断,最终这件事情变成了让大明帝国这架马车,开始真正烟尘滚滚的冲向了悬崖。

    孙承宗回到自己的家中,第一件事就是命令自己的老家人,去寻找还在京城里公干的袁崇焕,然后准备和他好好的谈一谈未来辽东的事情。

    结果时间不久,老家人就回来禀报,说是袁崇焕大人再次失踪了,即便是他家里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看着刚刚在文档里挑选出来的,关于山海关外锦衣卫的报告,孙承宗对袁崇焕的突然消失,并没感觉到什么不妥,因为他知道他的这个学生就是一个不安分的,这一次绝对不是去酒馆青楼寻花问柳,绝对是又做一些什么惊人的举动了。

    于是头也不抬的就对老家人道:“你多穿一点,带上灯笼,就蹲在袁崇焕大人家的门口,只要他回来,第一时间带过来给我,我就在这里等着他。”

    老家人只能遵照了主人的吩咐,带上了晚上御寒的衣服,怀里还特意揣了一小瓶酒,真的就到袁崇焕的家门口蹲着等待了。

    锦衣卫的诏狱大牢,可和刑部的不同。

    刑部大牢,还有三法司监督着,有些案子出现反复的机会非常大,所以那里的牢头们,对这些犯罪的官员并不是很苛刻。

    死灰复燃这个名词,在这里每一天都在上演,那些浮出的官员,一旦走出去,他们可没有当初发明这个成语的韩安国的胸怀。这些重见天日的官员,只要出了这个牢狱,第一件事就是报复这牢狱里给自己脸色的牢头。

    但是进入锦衣卫的诏狱,情况就截然相反,因为只要被抓进来的,能够平安出去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官复原职,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首先,锦衣卫的各种刑具,就让所有的官员不能忍受,还有一点,其实也不能太过冤枉锦衣卫,那就是凡有抓进来的官员,其实就没有一个是清白的,虽然当初抓你来的目的案子最终你没有,但一个贪污受贿,一个罔顾国法,一个纵家人奴仆行凶,最不济还有一个欺凌乡里,就这几个简单的名头,安在你的脑袋上,你绝对不会冤枉的。而正是这些事情,却是可大可小,想整死你,那这些罪名就是死罪,即便不想整死你,丢官罢职抄家已经是对你的照顾了。

    所以锦衣卫的大牢,绝对没有什么优待可言,这些牢头们也根本不去想你做什么死灰复燃。

    本来被软禁在家优待调查的熊廷弼,突然间被一群如狼似虎的锦衣卫和东厂直接抓进了大牢,熊廷弼就感觉到事情不妙。于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明都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奔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奔叔并收藏大明都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