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过家家。

    “罗老板你不用管我,我看东西不会走眼。”李欢淡淡一笑:“我有自己的方法,你知道,我主要是来给我的博物馆增加藏品的,所以我只要精品,不过这个地方好像没有你说得那么好,我看了好几件东西,东西倒是真的,就是价值太低了,不太符合我的要求。你跟我接触这么久,难道还不了解我吗?没有把握的事情我可不会做的,而且要放进博物馆里的东西,肯定必须除了要是真东西,还要是好东西才行,垃圾我可看不上眼。”

    罗胜一愣,随即反应过来。

    没错,他着李欢从一个毛头小子发展到现在,李欢的确从来不曾有过什么没把握的事情。不过罗胜是下意识地习惯在提醒,所以李欢倒是也没有生气。毕竟两人认识这么久了,几乎就是知根知底,罗胜刚刚提醒李欢那句话,也是好心。

    “那你看看这个瓶子?虽然不是元青花,但是定窑也绝对是好东西。”罗胜想了想,将手里的一个瓶子递给了李欢:“定窑虽然算不上是国宝级别的东西,但也是准国宝了。博物馆里放几件定窑瓷器,也是很有面子的事情。而且刚刚我看了看,这件东西九成九是真的,如果找不到元青花的话,收藏一些定窑瓷器也是很不错。”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原属今定州市)的涧磁村、野北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定窑,是中国北方白瓷的中心,始于唐,为邢窑的后继者,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发达。以往文献多记载窑址在河北正定,1938年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瓷村发现古窑址。近年又多次发掘调查,发现了最下层堆积着晚唐的破片;中层的是五代时就已大量生产;最上层为印花、画花的薄瓷片,是属于北宋中期以后,在政和、宣和年间。这些薄瓷片,胎质坚致,釉泽莹润,花纹优美,确是很精进的品种;且有些是官窑性质的,如”尚食局、禁苑、奉华、官”等胎上刻字破片的发现,便可证明。另在西燕山遗址发现粗瓷片的堆集,以及各地普遍发现的定窑瓷器及破片,又能证明定窑在北宋早期以后,也曾大量烧造民间使用的瓷器。定窑以烧造白瓷为主,也烧颜色釉,如红定、紫定和黑定等。根据《君友会-新民窑》记载,定窑,从北宋起,地位增高,各地仿制者颇多。在定窑本身概念中,就孳乳出各种名称,单就白定一种,就有土定、粉定之分。土定,有瓦胎和陶胎两种。瓦胎为淡赤色的土质,陶胎为白土而略黄,质皆松,体较厚;袖色白色中闪黄或闪赤,容易剥落,或有大开片,是原始的及民用的定器。粉定,是进步的及官用的定器,有陶胎和瓷胎,胎质致密而体薄,釉色纯白如牛乳者,或带淡赤色,釉中往往有刷纹,釉面凝聚,如有泪痕。

    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北宋后期起,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据《曲阳县志》载,五代时曲阳涧磁已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官收瓷器税;但据调查,早在唐代这里已烧白瓷;至宋代有较大发展,除烧白釉瓷器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文献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对各地瓷窑有一定影响,曾出现不少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纹饰以龙凤纹为主。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许多地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

    的确,收藏不到元青花,收藏定窑瓷器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荒野王座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永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永夜并收藏荒野王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