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明不过二十八岁,却掌了大宋教学、舆论两大块。

    大宋的学术风气乃历朝历代之最,其地位不言而喻。

    皇帝欲行革新之举,却将此重任交给了一个二十八岁的年轻人。

    仅仅是因为他写了一篇《百家大世疏》?

    这大宋天下的儒林泰斗虽然安静地传教着自己的学术,但内心肯定是不服气的。

    朝堂上的大佬们皆知石子明从政经验不足,不过心里也十分清楚,皇帝要扶持他,便是有大佬为石子明在背后推波助澜,助他扫除障碍。

    眼下石子明之汇报,必然要牵动一些人的心弦,掀起一阵波澜。

    只是没有人知道,这阵波澜将会有多大。

    会不会如去年皇帝扫清中原,发配十数万儒生一样。

    虽说皇帝在清扫中原叛逆之时,已经发配了一批儒生,但这大宋儒生千千万,岂是一次就能压下去的?

    说到底,那些儒生在学术界的地位一般般,不过是背后的人故意挑唆起来对抗皇帝的牺牲品。

    真正的儒生强势派,还在这东京城,还在这大宋天下稳稳扎着根!

    有宋一代,儒学登峰造极境。

    岂是皇帝一次就能扑灭的?

    便说大宋的四大书院,乃是大宋儒学最盛之地。

    每一个书院都有当代大儒讲学,其中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并且称书院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并称。

    当今天子欲兴百家之学,凡是对抗朝廷的儒生皆已发配边疆。

    但朝堂诸公皆知,四大书院,民间大儒,都未曾发声。

    那到底是默认了天子的做法,还是以退为进?

    同为儒学出身的宰相们,绝不会相信民间大儒会默认了天子的做法。

    学术教育一事,最不能以强硬手段压制。

    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即便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儒生依旧千千万。

    大宋的大儒们也知道,皇帝要兴百家学说,如先前那些年轻儒生们般抗议,是没有用的,反而给了皇帝施展强硬手段的理由。

    不如转而沉默下来,继续好好教自己的书,他们相信,这大宋的年轻人是能分辨得清哪些是圣人之学,哪些又是贩夫走卒之学!

    石洵小儿不过跳梁小丑耳,焉能凭一己之力,撼动圣学之道?

    事实上,这一年多,大宋的整个教育的改制非常缓慢,至少现在大宋还是以儒学为主。

    即便翰林学院的政令下放到了四大学院,令其改制,分设百科。

    但百科却如同虚设。

    又即便是石子明在东京、杭州、江陵府、长安等地都开始兴建新学学院,也开始在民间寻找习百家之学者,亦不能立刻改变局面。

    眼下大宋在学业方面,已经形成了两极对立之局面。

    儒学对立其余百家学说!

    应天府国子监更是有人发表文章,公然讽刺当朝翰林乃祸乱天下之恶首。

    事实上,与明朝那些没有骨气读书人不同。

    宋朝的读书人,大多数孤高清傲,该有的气节倒还是有的。

    赵桓之所以要打压儒生,绝对不是看不起宋朝的读书人,也并非觉得儒学乃祸乱世间之学。

    经历了欧阳修等人的古文运动,儒学在宋的风气还算健康,务实,学以致用。

    事实上,许多人不知,儒生到唐晚期和宋一代如此昌盛起来,还和当时的佛学有关。

    佛学作为外来学说,在南北朝时期立下脚跟,在唐宋时期,华夏的知识分子认为佛学是蛊惑人心的学说。

    所以,无论是唐朝韩愈还是宋朝石介、欧阳修,都是排佛的前锋,他们以系统性发展儒学来对抗佛学。

    如果宋朝的儒学不昌盛,很可能给了佛学空子,让当时的华夏成为半个佛国。

    这是华夏的精英们不愿意看到的。

    赵桓要压制儒学,仅仅是因为,儒学太强大了,强大到快要绑架华夏文化。

    华夏文化又岂只有儒家之学?

    石洵出列汇报今年一年的翰林之事。

    一、在东京城修建帝国军事学院,将以前武学并入帝国学院。在东京城兴修东京大学,设百科之学,于靖康三年六月可竣工。

    二、在杭州、江陵府、成都府、幽州府、京兆府各修建一所大学,各有十所小学,十所中学。

    三、义务教育法已然起草完毕,靖康三年正月十六由朝廷正式颁布。

    四、又在东京、杭州府、江陵府、成都府、幽州府、广州府、京兆府各修建书馆三座,与民之教。

    五、整编民间所有私塾。

    六、大宋邸报的修建任务已下发全国,包括新收复的静海路。

    如此汇报下来,众人听得倒是觉得大宋新学进展不错。

    但堂上大臣们心中却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唐晓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晓非并收藏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