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重燃的西北进入了空前紧张的阶段。

    在这多事之秋,东京城的相公们因为后勤和内政的事情,天天撕逼。

    河北与河东之地的叛乱在进入尾声之后,整个东京城没有半点新年即将来临的气氛,无数新的官员冒着严寒北上到任,收拾那里的烂摊子。

    这一年的大宋,比前两年面临挑战还要严峻。

    内忧和外患,在这个寒冬考验这个正试图涅槃重生的帝国。

    不仅仅是前线的将士们正在忍受着寒苦的折磨,东京城的相公们也没有一天睡好的。

    腊月二十日这一天的傍晚,相公们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被皑皑白雪覆盖的燕云战区北边境线,发生的这件事,令整个大宋雪上加霜。

    一支五百人的金军骑兵打猎“误入”大宋境内,双方起了冲突,宋军杀死了近百名金军骑兵,将剩余的四百骑兵逼近燕山,围堵在里面。

    消息传到幽州帅府,正在吃饭的种师中和姚古两个人连忙换上了战甲,带上自己的亲卫军,连夜奔赴北边的檀州。

    眼看北境也要剑拔弩张,战云密布。

    燕云战区三十万大军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了迎接战争的准备。

    消息传回东京城,徐处仁大骂金国无耻,趁大宋与夏贼战乱之间,欲撕毁两国合约,挑起事端。

    这一日,张叔夜作为使者,连夜向燕云赶去。

    他要出使金国,以探虚实。

    而在西北的皇帝也收到了燕云战区的消息,这样的局面已在赵桓的预料之中。

    不管赵桓给了完颜宗磐多少好处,不管完颜宗磐是不是金国未来的储君,以现在的局势来看,无论如何,金国都不可能错过这个机会的。

    这样的机会摆在面前,是完颜宗磐无法左右的。

    燕山以北,上京的意图似乎已经很明显。

    只差一个出兵的理由,而燕山的冲突,就是出兵理由!

    金国有意兵锋南指,赵桓仿佛看到夏王李乾顺在遥远的战场上露出了轻蔑和得意的笑容。

    这让赵桓很不爽,他发誓要将李乾顺打出屎来。

    至于完颜晟,你要完制衡之道,你要搞局面平衡,让你知道什么是掣肘!

    在赵桓陈兵几十万于横山之南时,远在大雪覆盖的漠南之地,一个中年男子刚做完新一轮的动员。

    这三年来,赵桓一刻都没有停止对耶律大石的资助。

    耶律大石就仿佛是赵桓在漠南的一个封疆大吏一样,定期送过去钱、食物,甚至还会送一些武器。

    耶律大石这个人可不是普通的武将,他是辽国的进士出身,可谓是文武双全。

    俗话说得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俗话又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从赵桓那里得到了那么多好处,这个读了圣贤书的耶律大石内心还是有些感激宋国皇帝的。

    当然,这种感激只是停留在浅层上。

    并非像赵桓真正的臣子,愿意为他赴汤蹈火。

    虽说不愿意赴汤蹈火,但更不愿意看见宋国被金国大垮掉。

    因为耶律大石未来复国,还指望赵桓的扶持。

    在这种关键的时候,出兵攻击金国的西陲,对于耶律大石来说,也并不算什么,就当是练兵好了。

    这三年来,耶律大石在漠南的草原上可以说是励精图治。

    凭着赵桓给他的资助,他很快发展壮大,除了原本跟他一起西迁的敌列部、乌古部,先后又征服了以前臣服辽国后背叛出去的草原部族。

    例如漠北的阻卜部{鞑靼人},克烈部等等。

    耶律大石这一次带了多少人?

    六万大军!

    有人建议耶律大石先不要轻举妄动,等金国和宋国真正打起来了,两败俱伤了,再东进收拾金国。

    这个提议被耶律大石断然否决。

    且不说金国和宋国是否会真的展开大规模战争,即便打起来了,凭他这六万人想要去打金国,光复大辽,是绝对不可能的。

    他还需要宋国皇帝更多的资助。

    现在若不对金国施以掣肘,宋国那位皇帝必然会将所有的资助全部切断。

    一旦少了宋国的资助,耶律大石本身养这么庞大的军队,压力会非常大。

    金国对他一直锲而不舍,欲除他而后快。

    所以,在未来的几年之内,他是不能缺少赵桓的资助的。

    其实,连耶律大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拿赵桓的钱已经拿上瘾了。

    就像一个原本很独立的成年人,突然每个月都有人给他十万块让他尽情潇洒,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失去独立性。

    或者说,耶律大石已经意识到了,但不愿意承认而已。

    他一直在等待,等待自己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光复故土。

    他不愿意再继续西迁,因为他想回家乡。

    如果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唐晓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晓非并收藏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