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承此人,楚天舒和谢鲲并不陌生。

    董承原本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下。在《三国演义》原著中, 汉献帝被挟持去了长安, 董卓被吕布杀了之后, 部下四分五裂, 各自为政。董承也带着自己的部下, 也成为一个小军阀, 但是他比其他人更加聪明一点,知道汉献帝的重要性。

    原著中说董承把女儿嫁给了刘协,被封为贵人。于是董承从一个小军阀变成了外戚, 有了更进一步的资格。

    和董承有关的三国著名事件就是“衣带诏事件”。据说汉献帝因为无法忍受曹操专权僭越, 决定联系忠于汉室的大臣, 除掉曹操。所以他背着曹操召见了董承,咬破手指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一封诏书, 藏在了衣带里,赐给了董承。

    董承回家之后, 百思不得其解, 然后不小心弄破了御赐衣带, 才发现了其中隐藏的血书。于是他联络了各路义士,组织了一次刺杀曹操的行动。

    原著这次行动的参与者中最著名的是马腾和刘备。但是事实上,马腾带着两个嫡子来许昌是当人质的,他根本不可能主动参与刺杀曹操的行动中。刘备则是因为韬光隐晦失败,被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吓到了, 才决定加入这个队伍中。但是原著中却改为刘备先参加反曹行动, 然后才有了后来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失败, 董承和所有参与此事的人都被诛杀,连董承的女儿董贵人都被从汉献帝身边拖走杀死,汉献帝掩面不能相救——只有老奸巨猾的刘备不但提前跑了,还骗走了曹操的数万军队!

    但是在当时的史书对是否发有衣带诏,就已经持怀疑态度,在史书中说董承“辞受”、“称受”汉献帝的衣带诏,也就是说董承声称自己得到了衣带诏,其真实性无法考证。

    所以一听说是董承来拜见,楚天舒首先想起的就是衣带诏。

    但是衣带诏出现的背景是汉献帝在许昌城外打猎,曹操僭越不臣,如今似乎还不到时候。而且上次楚天舒夫妻见到刘协的时候,刘协虽然有怨气,却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现在状况的强烈不满,更没有想要向楚天舒夫妻求救的意思。

    董承此来,是为了什么呢?

    刘协当初在洛阳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他也知道没有军队就没有话语权,所以也在努力拉拢军队方面的将领,董承就是其中之一。将董承的女儿接入宫中,封为贵人,就是一次明显的政治联合。

    在刘协被卫家商队送到许昌之后不久,董承也带着自己的部下,护着女儿和伏寿一起来到了许昌。

    因为楚天舒夫妻的插手,尤其是谢鲲在背地里的一些动作,董承没有从长安一路护送刘协返回许昌的功劳,所以并未得到列侯的封赏,也没有升任车骑将军,只是被封了一个卫将军的职位。

    董承的长相很正气,浓眉大眼,三绺长髯,很容易让人对他产生好感。

    被楚天舒夫妻置之不理,根本没有去山顶小庙赴约,董承也没有露出不满的神色,对两人态度仍旧十分恭敬。

    “公主殿下,谢将军,冒昧打扰。”董承独自进入帐中,神色自若。

    楚天舒请他坐下,让人端上酒菜,就好像是真的城外偶遇一般,根本不多问他的来意。董承不得不在饭后开口:“公主殿下,如今富贵,可曾想过日后?公主殿下的富贵,都来自于汉室江山,来自于陛下。若是陛下危险,公主殿下的基业也将面临危险啊。”

    董承并不掩饰自己的立场,他努力想要说服楚天舒夫妻,想让他们和自己站在同样的阵营中。但是楚天舒夫妻显然不可能被他这么简单地说动,只是客气地听着,笑而不语。

    董承离开之后,谢鲲和楚天舒对视一眼。

    楚天舒不擅长揣摩人心,但是她的直觉非常敏锐。谢鲲则相反。

    “我感觉他并不如表现出来的这么急切,也没有他的长相这么堂堂正正。”楚天舒说。

    “他口口声声说曹孟德不臣,他何尝不是抱着同样的企图?只是和曹孟德相比,他没有那个能力,却始终不肯接受现实而已。”谢鲲冷哼一声。从开始就是牛辅部下,董卓的同党,董承又能多忧国忧民?他把女儿嫁给刘协,带着队伍护持刘协,只是想要争权夺利,囤积居奇,却没想到曹操比他抢先一步,所以到现在都不甘心。

    史书上记载,董承说服偏将军王子服的时候,举的例子就是吕不韦有了子楚才得了富贵,现在只要王子服和他合作,就能够复制吕不韦的成功。其真正目的是什么,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所以他只是来试探一下。”谢鲲总结,“想要看看谁是敌谁是友。”

    “也就是说,这次田猎恐怕是有大戏看了。”楚天舒轻轻笑了起来。平时想要靠近曹操的机会并不多,而田猎的时候,曹操一定会公开露面。而且到时候到处都是诸侯的兵马护卫,董承的部下也可以找到机会混入田猎现场,实施某种计划。

    曹操说要联合公孙瓒和他们两家除掉袁绍,董承恐怕也想要在田猎的时候除掉曹操,自己取而代之。但是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综穿]打劫主角的一百种方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海棠无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海棠无眠并收藏[综穿]打劫主角的一百种方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