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汜在长安相互攻击的事情,带领大军,火速从弘农赶了过来。

    李傕、郭汜闻言,都十分害怕,两人陷入苦战月余,损兵折将不说,将士们更是疲惫不堪,这个时候张济从弘农赶来,所带的都是生力军,两个人都猜不到张济此次前来的用意,都非常担心张济会趁机把他们消灭掉。

    于是乎,长安城中出现了久违的短暂和平,李傕、郭汜主动停战,要求歇战数日,至于开战时间,另行通知。

    张济抵达长安城时,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带着侄子张绣以及五百亲随骑兵,雄赳赳、气昂昂的来到长安城下,让人去请李傕、郭汜当面详谈。

    李傕、郭汜都惧怕张济会谋害自己,所以提出来让张绣带兵退后,方圆半里之内,不能有一个人。

    张济答应了李傕、郭汜的请求,两个人这才从城中出来。时隔一月,这是李傕、郭汜二人的首度见面,两个人都因为战争而变得憔悴不堪,纷纷抵达了张济的面前。

    张济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说自己是来进行劝解的,希望李傕、郭汜能够以大局为重,从此停战。否则的话,他将率领大军攻击李傕、郭汜。

    这个时候,李傕、郭汜的军队都不如张济的强悍,两个人都有些犹豫,但碍于张济的兵力强盛,被迫答应休战。

    李傕、郭汜答应休战之后,张济让李傕放了当今的天子,让郭汜放了公卿,不能拿江山社稷来开玩笑,并且向天子、公卿赔礼道歉。

    二人有些疑虑,害怕天子不能宽恕他们,张济于是独自一人去见天子,说服天子宽恕李傕、郭汜,这两个人才答应了张济的条件,放出了天子和公卿。

    这之后,李傕在城西、郭汜在城东,张济屯兵在皇宫附近,维护大汉天子的威仪和秩序,长安城的动乱,暂时告一段落。

    半个月后,斥候再次传来消息,由于,李傕、郭汜在长安城中交兵,城中四处残破,粮仓、武库、城墙、民舍等都被毁坏,长安城中更是一片狼藉,如同废墟一般。

    于是,张济便以军队在长安没有食物为由,建议将当今的天子先转移到弘农城就食。

    长安是李傕的势力范围,李傕拒绝天子东移,并主动率领军中主力,去池阳一带找粮食。

    然而,郭汜却支持张济的建议,正好李傕率领主力离开,便鼓动其余有兵权的将领,和杨定、杨奉等人一起怂恿张济,并连同公卿,联名上书,要求东移到弘农。

    天子受够了李傕的压榨,认为这是个良机,便果断的同意了奏请,正式册封张济为骠骑将军,开府,位如三公;封郭汜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皆封为关内侯。除此之外,天子又乘机册封董承为安集将军,负责随行保护天子。

    一干人等,瞒着李傕离开了长安,一路向东。

    李傕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怒,于是率领军队追击天子,欲将天子抢回。

    天子东归,郭汜于途中突然感到了害怕,毕竟弘农是张济的势力范围,万一到了弘农,就没有他说话的权力了,认为张济是想劫掠天子。

    于是,郭汜心生歹念,想先下手为强,劫了天子,去郿县屯驻。于是,郭汜鼓动杨定、杨奉,与自己一起回郿县,哪知杨定、杨奉一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想劫天子为所欲为。

    这时,董承洞悉三人的邪恶想法,便出来制止郭汜、杨定、杨奉,说李傕、张济强盛,他们应该团结起来,既然要东归,就要回到洛阳,希望郭汜、杨定、杨奉从旁协助,一旦到了洛阳,他们就是大大的功臣,肯定会获得很丰厚的奖赏。

    郭汜、杨定、杨奉相信了董承的劝说,便打消了念头,继续向东行。

    但是,在行军的途中,每个人都各怀鬼胎,心中作祟,相互争权夺利,这个向天子索要高官,那个向天子索要厚禄。郭汜来的更加干脆,毫无征兆,突然向杨定、杨奉的营地发起了进攻,将杨定、杨奉打的大败。继而,郭汜率军来夺天子,却被董承率军击退,张济于是率军攻击郭汜,郭汜抵挡不住,被迫逃走。

    结果,郭汜在路上碰见李傕,二人冰释前嫌,又再度联合起来,一起进攻张济、董承。

    杨奉本是白波贼,后来才成为李傕的部下,这次反叛李傕,又被郭汜所攻,恼羞成怒的杨奉,将自己的军队交给了杨定带领,他单马回到了河东,招来了在白波谷的贼寇同伴李乐、韩暹、胡才等人,各自带兵去救援天子,率军攻击李傕、郭汜。就连南匈奴的右贤王去卑,得到天子落难的消息后,也亲自带兵前来,帮助大汉天子。

    好不容易抵达了弘农,张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地盘上,本想挟持天子,与李傕、郭汜对峙。哪知,天子靠着董承,成功说服了杨定、杨奉、李乐、韩暹、胡才、去卑等人的兵马,继续向东逃走。

    直到这时,张济才知道,天子把东归的目的地定在了洛阳。

    于是,张济悔恨异常,率军抢夺天子不成,反与李傕、郭汜合军一处,共同追击天子。

    可巧,上党太守张扬,听闻天子东归,便亲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我的伤心谁做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我的伤心谁做主并收藏《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