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官场有数条鄙视链。第一,官员鄙视吏员。第二,进士出身的官员鄙视杂职官员。第三,清流鄙视浊流。

    换言之,清流位于明朝官场鄙视链的顶端。他们可以鄙视任何人,都会被视为理所当然。

    那么,清流指的是那些人?

    答曰:翰林、科道!

    所谓科道,“道”就是指的都察院十三道御史,编制共一百一十条好汉。而“科”就是指的六科给事。

    科道这两大派合起来,就是国朝的言官系统。号称:台垣。

    王承裕王老大人别管科举成绩是多少,出道就进六科,成为清流,不得不说有个好爹还是很重要的。

    别小看六科的从七品给事们。做满九年之后转任,外放最少一任知府{正四品}。而正七品的都给事们,外放就是一省参政{从三品}。但他们还不乐意,叫道:官升七级,势减万分。

    而六科的都给事们,除开任满升迁是快速通道外,还有一个牛逼之处:参与廷议。

    明朝的政z规矩:得官之正,无过于廷议。而廷议,决定的都是六部侍郎及以上的官职。

    另外,国家大事,亦可以用廷议投票来决断。譬如弘治皇帝就准备廷议对鞑靼的策略,是否采取张昭的建议,开启互市。

    所以,六科都给事这帮人一手握着部分人事权,一手握着部分决策权,更别说本职还有封驳圣旨的职能。其权力之大,超乎想象。

    而给正七品的言官如此大的权力,也是明太祖在设计朝堂架构时一贯的思路:以小制大,位卑而权重。

    王老大人得到这样一个美差,张昭以茶代酒,恭喜他完全是在情理之。

    这么重大的消息,王承裕憋到张昭现在问才说,养气功夫确实到位。

    王承裕捻须微笑,道:“此事还未最终落定,庆贺还早。”话虽然如此说,却是拿起茶杯轻轻的抿一口,接受张昭的恭喜。

    张昭心里好笑。他这位老丈人哟。

    …

    …

    在王承裕家里吃过午饭,下午四时许,张昭带着心满意足的王小娘子和两个俏丫鬟启程回城北的小安镇。

    暂时没有返回南口村。他还需要事情需要处理。另外,他还需要去新军营看看:假期该收一收了,准备新一轮的扩军训练。

    马车平稳的行驶在城北的水泥道路,拐进离城两里的小安镇。丁管事的二儿子丁赞早早的带下人在小院外等候着。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遍。

    “少爷,院子都打扫干净。里头的用度,夫人派车子送来。韩娘子正带人在屋里铺床。”丁赞二十八岁的年纪,等身材,容貌朴实,看着稳重。脸上带着谄笑。

    他老子在蒋家庄上当管事多年,奉承着京的太监。他在庄子自小长大并没吃什么种地的苦头。因为性情机灵,被派到张昭身边当长随,负责琐事。

    张昭原先的长随张泰平,自从西北回来后就一门心思读圣贤书,现在在村私塾就读。

    张昭点头,交代道:“你带两个人留下跑腿。其余的就先回村。我要在京小住几日。”又吩咐王武道:“小二,你带四名亲卫住在隔壁。其余的兄弟回军营住。顺便派人带个口信给吴臣,老林,我明日去营议事。”

    小安镇这里的小院只是当日张昭和李婉儿两人居住的。只有两进。婉儿心细,早把隔壁左边相邻的一间小院买下来。右边那家不肯卖。原来方晶租住的屋子也被租赁出去,并不卖。

    王武敬礼道:“是,相公。”挑了四名得力的亲卫,其余二十多名亲卫都去往八里外的军营。

    张昭带着王小娘子进屋。里头韩娘子带着四名仆妇行礼,齐声道:“见过少爷。”

    韩娘子二十五岁的年纪,鹅蛋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皮肤有点黑,身材丰腴,很有风情,细声细语的道:“少爷,床铺都铺好。夫人让我们带的很多陈设,怎么摆,还要请姨娘示下。”

    张昭听的这话怪怪的。主要是这几个称谓,太有古代气息。另外韩娘子的变化也大。很有张府内管家的气场,温柔、大气。只是,他的印象总停留在厨娘上。

    婉儿把韩娘子派来,肯定是要负责他的饮食。

    王絮雪站在张昭身边,她穿着一袭鹅黄色长裙,一米六八的身量,身段婀娜,脸蛋清廋,肌肤如玉,美不胜收。笑着道:“我叫瑶琴和秋月摆弄。你先忙。”

    张昭倒是想起一件事,想想倒没好问,随口道:“小霞最近还在读书吗?”

    韩娘子微笑着答道:“少爷,小霞年纪渐大,男女有别,没在私塾里读书了。”她在府里待得久,渐渐的放得开。知道张昭平常很随和。

    张昭就笑,“说起来小霞也算我半个学生。婉儿和晶儿教她不少,功课荒废了可惜。军营这边不是有女校吗?哦,不说了。你先去忙。晚上口味清淡点。”

    韩娘子微微羞赧,行一礼,带着仆妇们去前院里准备晚餐。

    瑶琴好的在张昭耳边小声问道:“少爷,怎么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明帝国的崛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九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九悟并收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