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中,宫女们帮弘治皇帝穿衣、洗漱。看天色,今天早朝自然是有免掉。

    其实,明朝自成化皇帝之后,皇帝不上早朝不是什么稀奇事。弘治皇帝在早朝上早开始懈怠。阁臣每次劝谏,点头而已。只是,弘治皇帝每天都会召见大臣,没人会说他不勤政。

    弘治皇帝在东暖阁中吃着早餐,清晨的阳光在宫殿檐角斜斜的照射来。太监萧敬在餐桌边侍立着,顺着天子的意思,讲着最近宫内外的一些“趣闻”。

    “殿试结束后,士子们在京中交游。基本都是在议论新秦伯张昭关于废除天下卫所的议论。”

    弘治皇帝喝着燕窝粥,神情温和,不疾不徐,“王承裕的折子递上来了吗?”

    “还没有。”

    弘治皇帝点点头,“嗯。这样也好。事情一件件的来。”

    自去年西北大胜后,本来今年开春以后就非常轻松的。他每日只是照常处理政务即可。最忙时就是二月份免掉河南灾税粮。可自打张昭回京后,他倒是忙起来。

    忙一点无所谓,能解决问题,让皇明蒸蒸日上,他并不介意。

    其实,是否和鞑靼人互市,他本来只打算和三位阁老、兵部尚书马文升商议。

    但是,在御前会议中,首辅刘健和次辅李东阳意见不符。刘健持反对态度。而李阁老支持张昭的提议。谢阁老又是另外一种意见。

    他不得不下令廷议此事。他个人内心中,还是倾向于张昭的方案。

    早饭后,弘治皇帝消消食,看了几本奏章后,就往武英殿而去。

    …

    …

    昨夜小雨,到二十日上午,云消雨霁。

    皇城东南的文渊阁中,首辅刘健交待服侍他的中书舍人几句,离开公房,往武英殿而去。

    沿途的官吏,纷纷避让在路旁。和刘健有关系的,则恭敬的行礼。

    稍后,李东阳,谢迁两人纷纷从文渊阁中出发。

    而此时,参加廷议的文武官员已经陆续的从东华门、或者西华门进宫,往武英殿汇聚而来。

    张昭上次来武英殿还是前年。因为,他教朱厚照踢足球,被刘健等人知晓,谢迁令人弹劾他荒废太子学业。

    当然,这件事的本质,是文官集团中的某些人想把他从太子身边清除出去。

    当时,在武英殿中的群臣规模要小得多。毕竟,涉及到皇太子的学业、名声。只有重臣在。

    而现在张昭走进武英殿中,就发现足有三四十人。或是绯袍,或是青袍。青袍很好理解,这是科道。十三道掌道御史,六科都给事中都有廷议资格。

    张昭的便宜岳父,新上任的户科都给事中王承裕就在殿中。不过,他最近挨骂比较多,正闭目养神,并没有和同僚们交谈。

    绯袍自然是阁臣、尚书、侍郎们。外加都御史戴珊,通政使秦云舒,大理寺卿。

    相比于文臣们豪华的班底,武臣们就只有寥寥数人,俱是五军都督府的都督。这还是和军务有关议事的廷议。若是人事议题,武臣就不用来了。

    大殿之中,以御座坐北朝南为基准,文左武右。张昭走到武臣班列的末尾站着。

    张昭刚一进来,各种目光就冲着他看过来。

    满朝文武大臣,见过张昭本人的不少,没见过他的一样不少。甚至几个科道言官在奏章上骂张昭骂的狗血淋头,这还是第一次见到正主。

    张昭倒没什么好怯场的,目光平静的站在自己的位置处。正好在镇远侯顾溥下首。

    随后,净鞭三响,弘治皇帝在随行的太监们簇拥下出来。

    “臣等参见陛下!”

    武英殿中群臣在建极殿大学士刘健的带领下躬身行礼。明朝和“我大清”还是有区别的,不是每次见到皇帝都要下跪。大臣们有一定的体面。

    “平身!”弘治皇帝坐到御座上,俯视群臣,目光从武臣班列末尾的张昭身上扫过,开始议事。

    张昭关于和鞑靼人贸易的那本奏章,内容早随着邸报传遍朝堂,十三布政司。但是这本被内阁票拟后的奏章,还在弘治皇帝张昭的奏章节略。

    等中年大叔模样的伦文叙朗读完,弘治皇帝环视群臣,徐徐的道:“诸卿对张爱卿此议有何疑虑均可提出来,让他解答。”

    武英殿中出现短暂的沉寂。

    今日议事的主题,群臣当然都是知道的。只是,最敢言的科道言官们最近都集中精力骂张昭搞的废除卫所的事。关于边贸互市,都是些老生常谈的观点,总不能在御前乱开口。

    户部尚书侣钟道:“张都督,本官有一事不解。何谓国内生产总值?天下之财九分,有其定数。按照张都督的观点,天下的财富是可以增长的?”

    侣钟够不上名臣的坎儿,但也算是能臣。在明朝有一种财富观点很盛行:那就是天下的财富总值是定数。

    朝廷收税也好,赈灾也好,都是在分配天下的财富,而不是创造出财富。

    至于说,每年税赋的多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明帝国的崛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九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九悟并收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