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会议结束后,众人逐渐散去了。不过大明此时的首辅李三才却是留了下来。

    “殿下,老臣乞骸骨。”

    终于来了啊,朱由栋长叹了口气。

    作为个陕西人,李三才入仕后在官场上是没有什么成气候的乡党可以依靠的。可以说,他完全是靠着自己多年的艰苦卓绝努力和无数次的官场冒险,才拿到了漕运总督的官职。

    在这个位置上,他长袖善舞,既能保证漕运畅通,让运河两岸的百姓吃饱饭,又能让淮扬商人们满意。所以,他在这个位置上干就是十多年。

    因为紧靠淮扬商人和大运河,加上很有些手段。所以他很快就变得非常有钱——东林党就是因为看上他的这点才与他结盟的。

    不过朱由栋的出现,深刻的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要保护淮扬商人,李三才不得已和东林割裂不说,还在朱由栋的要求下反戈击,彻底和东林党翻脸。

    而现在,因为朱由栋改革盐政,极大的损害了淮扬商人的利益。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代理人李三才首辅没能扛住太孙的改革非常不满。

    于是,李三才只有辞职了。

    对于这份辞职请求,朱由栋知道,他必须批准。否则说不得,李三才可能有性命之忧。

    但是此人是向自己交了投名状的!而且此人办事确实很有手腕!所以,这个事情要换种方法。正好也可以通过此事,改变大明的些不好的成例。

    穿越者嘛,若是没有对发生的突发事件因势利导的本事,那这个穿越者的水平就不及格了。

    “元辅要辞职,孤是深表理解并接受的。”

    “老臣多谢殿下体恤,老臣今年已经六十有四,正是该回家颐养天年的时候。”

    “元辅可能没听清楚,孤是同意你辞去元辅的职务,但并不是让你致仕啊。”

    “殿下的意思是?”

    “元辅啊,我大明官场有些规矩真的不太好。你看李唐、赵宋,今日为宰辅,明日为知州,后日再临朝堂,这样的事情普遍得很。就我大明的官儿很奇怪。虽说我大明不少官员做了尚书以上的高官后,也不是没有重新去做级别低些官职的先例。但是这间都肯定有好几年的致仕、赋闲期。如此,是浪费人才。”

    “殿下?”

    “元辅啊,这些年,孤得你帮助甚多,孤心里是感激的。所以,孤得对你辞职后要面对的困难想多些。毕竟,早年你很多时候做事,只求结果,不择手段。所以,旦你完全致仕,这攻击不说铺天盖地,但也绝不会少。”

    “那殿下的意思?”

    “孤准备仿前宋例,朝廷宰辅去职后,可以去地方上为官。”

    “......臣多谢殿下关爱。那敢问殿下,老臣去哪里比较合适?”

    “有两个地方,其,陕西。虽说孤已经恢复了陕西的茶马贸易,但架不住近年来陕西十年九旱啊。所以去年开始孤让工部花了大力气在陕西修建水渠。首辅是陕西人,乡梓所在。若是去了陕西做巡抚,定能够尽心尽力的为陕西百姓谋福。

    其二,辽东。三年前孤灭了努尔哈赤,迫于当时环境,孤没有对建州下死手。虽说这些年来这些家伙很老实,每年交给横海卫、昆明镇的兵也很好。但是孤根据锦衣卫发回来的报告觉得,现任辽东巡抚对女真的教化是不够的。人家都从渔猎转为农耕了,为什么还对人家讲女真话听之任之?好好学股,早点考出秀才举人才是正经......此外,我大明接纳了丰臣家的遗孤后,与日本再成水火,之后也是难免战。而将来两国的争夺,陆上战场多半还是在朝鲜。所以,元辅若是能屈就辽东巡抚职,孤也非常高兴。”

    “殿下,臣是陕西人啊,这去陕西做地方官?”

    “哼,这也是孤对我大明现有官制不太满意的地方。乡间的差役、衙门的吏员,全都是本地人。就主官不是——如此来,主官若不和这些地头蛇沆瀣气,估计都活不过任期那几年。”

    “呃,殿下,您刚才说的是有道理。不过地方主官不能是本地人,也是很有道理的。臣从首辅的位置上退下来,不在家休息几年就直接去挂地方巡抚,已经是开大明官场先例了。若是再去陕西,岂不是同时开两个先例?臣还是去辽东吧。请殿下放心,有臣在辽东,女真的教化定然会做得极好,臣有信心,十年之后,女真的幼童不会再讲女真话,也不会女真字。”

    “嗯~~”满意的点点头:“如此就拜托元辅了。”

    “臣领命。不过,殿下既然说到陕西的惨状,臣作为陕西人,也想为乡梓尽份心力。臣举荐二人去陕西任职,请殿下定夺。”

    “元辅请讲。”

    “其,现任河南布政司右参政袁应泰。此人之能在于水利。以臣观之,其治水之能,当为潘季驯、曹时聘之后我大明最强者。加之此人待百姓极为宽和,为官又清廉。所以,若是此人去了陕西做布政使,定能使得陕西大治。

    其二,现任吏科给事曹于汴。此人是臣在漕运总督任上的下属,作为言官,敢言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全球战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混吃等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混吃等死并收藏全球战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