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瓘问:“第三个是什么?”

    李松有点犹豫,因为“空城计”说的是诸葛亮因兵力空虚,便故意打开城门,司马懿却担心有埋伏,不敢进城,于是主动退兵的故事。

    但是李松不敢提司马懿,且不说他是当今皇上的爷爷,如果将来娶了公主,他也算是自己的长辈了,总不好去嘲讽长辈懦弱、胆小吧。

    李松斟酌了好一会,才说:“第三个传说是诸葛亮与魏军交战,因为兵少,干脆打开所有城门,魏军却担心埋伏而主动退兵。”

    卫瓘听了十分生气:“有这事?我从没听说过啊。就算担心有埋伏,难道就不能派几个人去看看?最多死几个人而已,却有可能生擒诸葛亮,这绝对是划算的买卖啊。想想慕容廆那次假装撤退,我军不也照样追击么,难道因此怕他不成。魏国带兵的是何人?”

    李松只好谎称:“是曹真。”

    卫瓘听了,这才舒了口气,一幅“原来是他,怪不得如此”的神情。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魏明帝曹叡时期与司马懿同为重臣,与诸葛亮对阵时屡吃败仗。诸葛亮四出祁山时,曹真卧病于军营,被诸葛亮致信羞辱,气愤而死。

    因此,在卫瓘看来,曹真就是个畏诸葛亮如虎的人,遇到空城计吓得退兵就可以理解了。但是换了别人,肯定要派人去城里看看的。

    对于卫瓘的说法,李松也是完全赞同的:就算害怕埋伏,派几个人过去看看,多大点事?诸葛亮将立马露馅。

    李松认为空城计从理论上说根本不能成立,因为连普通人都能意识到其中的危险,诸葛亮那么聪明的人,理当不会采用如此高风险的计谋。事实上,《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就没有提到空城计。

    关于空城计,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司马懿其实早已看出是空城,但如果真的生擒了诸葛亮,那他对于曹魏就没有什么价值了,该解甲归田了。所以他要留着诸葛亮,这样外部威胁就会一直存在,他才可以继续掌控魏国的军权。

    这个说法李松更不敢跟卫瓘说,虽然这种说法瞬间改变了司马懿的胆小鬼形象,转而成了高智商和韬光养晦的化身,但却意味着司马家是间接依靠诸葛亮才夺取了天下,这可大大有损晋朝皇室的尊严。

    卫瓘作为三国时代的亲历者,诸葛亮的3个经典故事却连一个都没有听说过。虽然小说都要进行艺术加工,可罗贯中加工得有点过了,出现了一些不合情理之处。

    就这样一路上闲聊三国,时间倒也过得很快。

    临近洛阳时,卫瓘突然说:“我审问鲜卑俘虏时,听说慕容廆本来是打算撤军的,但是因为看到了马镫,才改变了主意,留下来与我军决战。”

    李松有点愕然:“这么说来,如果没有看到马镫,慕容廆早就撤退了,我们就很可能消灭不了鲜卑军,立不了此大功?”

    卫瓘说:“应该是的。如果慕容廆想要撤退,我们根本拦不住。”

    李松心想:确实,立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也要靠运气的啊。这次就运气不错。

    洛阳。朝堂之上,司马炎与众大臣在为消灭慕容廆之战论功。

    卫瓘如今对李松欣赏有加,爱才之心溢于言表:“启奏陛下,此次出征,安宁伯不仅献上了马镫和指南针,还一直协助臣指挥,粘字诀成效显著,最后靠合围立此大功。此战安宁伯当居首功,全军将士无不认可,绝无异议。”

    司马炎也非常高兴:“既如此,安宁伯该如何赏赐?”

    张华说:“此战当封列侯。”

    这次倒是没人反对,全体通过。李松当场晋升为安宁侯,金银财宝的赏赐也是非常丰厚。

    李松有点着急,心里道:皇上,你当初不是说,不论我有何要求,你都答应么?现在你怎么完全不问问我的要求呢?难道你认为我封侯了,就不应该再有更多要求了?

    这种话李松可不敢当面说出来。

    其实在两汉魏晋时代的古人看来,封侯确实就是差不多最大的荣耀了。当然,到后来有了科举制度,进士及第又成了新的人生目标。

    皇上和朝臣们觉得李松封侯了、重赏了,该得到的就都得到了,所以这次朝堂论功,根本没人问他还有啥要求。

    朝堂上,只有张华是知道李松的想法的。可李松不是才刚刚封侯嘛,总得找个合适的时机才好帮他提亲吧,再等等吧。

    但是李松不想等,一直以来,他都是为了爱情而战。晋朝又不是生他养他的那个国度,他跟晋朝并没啥很深的感情,至少目前还没有。他虽然愿意帮助晋朝,但还没到能奋不顾身的程度。

    他是为了公主才愿意不惜一切的,为此差点把命都丢在战场上。如果只是为了封侯,晋朝人也许愿意,但李松不会。

    如果说,先前因为没封侯,迎娶公主的条件还不够,他还能压抑对公主的思念;如今,他与公主之间已经没有任何阻碍,少年人的心性,那份情感已经完全无法自抑。

    退朝后,回家的路上,李松闷闷不乐,没有一点封侯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