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李松又想到一个问题:“大人,买地的收益如何?”

    说实话,李松对种地的“投资收益”不是太清楚,他虽然种过3亩地,但种出的玉米、土豆、红薯都没有销售过,所以无从得知种地赚不赚钱。但是他知道张华家里有很多地,应该清楚。

    张华说:“这次买的都是很好的田地,租出去的话,估计7、8年就可以回本。”

    李松听得一惊:7、8年回本,折算成收益率,就是一年至少12%的回报了。就算将来买的田地未必有这么好,估计8%的回报还是有的,真是秒杀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啊。

    在李松印象中,现世界里农业的收益稳定,但并没有这么高的回报啊。

    他左思右想,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古代的地主剥削农民太狠了点,所以回报才如此之高。

    现在他明白了:古代社会,最好的投资品种的确就是土地了,多少豪门大户都是靠大量出租土地,维持着奢华的生活,难怪他们要不断进行土地兼并。这么看来,本来是为了减轻土地兼并的后果而建议朝廷买地,却无意中进入到了一个高回报的行业。

    这样看来,以后盐税不断,同时地租收入也将逐渐增长,大晋的财政收入将会非常不错,可以考虑很多重大的项目了。

    这时,张华问了个一直有点困惑的问题:“安宁侯,现在土地容易买到,盐税也充足,为什么每个郡县要限制只买两成,不多买一些呢?”

    虽然最初李松也给朝臣们讲过其中的道理,但张华还是没理解透,总觉得有钱就应该多买地,不应该自我限制。

    对于张华的想法,李松觉得需要举个例子才能说服他。

    这个例子就是西汉末年的王莽。王莽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不准买卖土地。人均分配土地一百亩,多占土地的必须交出土地,分给无地的贫民。

    但是,这些举措并没有提高粮食产量;遇到灾年,还是闹饥荒,结果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李松说:“大人你看,朝廷的地也不是越多越好啊。王莽把所有的地都收归朝廷,可还是没解决饥荒问题,所以这地啊,适当比例就好。要解决吃饭问题,还得靠高产农作物。”

    王莽的例子很有说服力,张华不住点头。

    其实李松最想说的是:解决吃饭问题,得靠科技,后世的杂交稻就是其中一例,不过这会可没法向张华说清楚。

    说起这个王莽,还真是个奇人。他在位期间,曾接见并资助过一个飞行器发明人;亲自解剖过人体;最令人惊奇的是发明了青铜卡尺,同现代的游标卡尺十分相似,而游标卡尺是 1631 年才由法国数学家皮尔发明的。

    王莽还废除了奴隶制度;将盐、铁、酒、矿产等行业全部收归国有;此外还征收个人所得税和商业税;制定了农商贷款制度;在长安城中建起了很多廉租房、住宅区等等。

    这些举措跟现代社会颇为相似,而王莽对科技的重视也远超那个时代。所以,很多人笑称王莽一定是个穿越者,这可不是网络小说,而是实打实的历史人物。

    但是,王莽跨越度太大的改革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不仅得罪了大批王公贵族,也让封建制度下的平民百姓很不适应,最终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以此为教训,李松要求自己要稳扎稳打,一步步推进,制定目标时,不能脱离晋朝的实际情况。

    谈到购地,李松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他思考许久的一个问题。他对张华说:“大人,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的土地,以后请优先购买,而且要尽量购买五成。”

    张华感到很奇怪,因为这3郡都位于遥远、偏僻的南方,不知道为何李松特别关注这3个地方。

    历史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其中象郡就包含今安南国的北部和中部。汉武帝灭南越国后,设置了南海十郡,其中包括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交趾郡位于今安南国北部,九真郡、日南郡则位于今安南国中部。晋武帝时期,这3郡属于交州。

    在原本的历史上,到了公元939年,这3郡已先后脱离了中原王朝,后来逐步成为今天的安南国。交趾作为华夏郡县的历史长达千年,最终却还是从华夏版图中分离出去了。

    现世界里,安南国与华夏国的关系时好时坏,曾爆发过一场战争,后来在南沙群岛的主权问题上更是争执不下,白头鹰国趁机利用这些争端大做文章,给华夏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李松熟知历史,自然知道,如果不采取措施,这3郡的历史肯定会重演。它们不仅将从华夏独立出去,还反过来给华夏造成巨大麻烦,因此不能让这个问题留到后世。

    在很多网络小说里,李松都曾读到收复安南的章节。但是光打败安南军队并没有太大作用,此地的原住民虽然仰慕华夏文化,愿意学习华夏先进的农耕技术,但并不真正认同华夏。因此一旦有机会,就会设法分离出去。明成祖时期曾收复安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