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虽然不明白缘由,但是朝廷既然做出了决定,那就尽力执行。

    另一方面,他也感慨:朝廷现在是真有钱了,这么多的田地,朝廷都有能力买下。放在以前,是难以想像的。

    张诚问道:“周太守,你听说过占城稻吗?”

    周处说:“没听说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稻子?”

    张诚于是把占城稻的一些特点描述了一下。周处思索半晌说,南边的日南郡,听说似乎有耐旱的稻子,但没有真正见过。

    张诚3人一听都非常高兴:有希望啊,果然是安宁侯说的日南郡。

    周处说:“你们一路辛苦,休息几天再出发吧。”于是安排他们回馆驿歇息。

    从洛阳出发的时候还是早春二月,到达交趾已经是三月了。此时的洛阳,定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可是这交趾,已经比较炎热了,宛若中原的夏天。

    这几天,张诚他们在城里四下转了转,发现这里除了各个衙门里及当地驻军外,来自中原的人并不多,出了城就基本上是本地人了,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不同。

    张诚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都把路上的见闻记录下来。

    几天后,张诚一行告别了周处,一路南下。这次他们是沿海边而行,经过九真郡后,抵达日南郡。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原人氏,张诚、陈起、吴群3人都没有见过海洋。眼前,这蔚蓝色的大海无边无际,泛着咸味的海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

    忽然,张诚指着远方说:“你们看,有船来了。”

    是的,远处有桅杆顶露出了水平面,随后桅杆越来越长,接着是船身,最后是整个船。

    张诚说:“你们没觉得有点奇怪吗?”

    陈起、吴群摇摇头,他们没看出有什么啊。

    张诚问他们:“你们说,这海面应该是平的,对吧?”

    陈起、吴群点点头。

    张诚说:“既然是平的,那么从远方开来的船,应该是整条船都一起出现才对啊,不应该是桅杆顶先露出来,然后是桅杆,最后才是船身啊。”

    陈起、吴群仔细想想,是这么个理。他们3人一直呆在内陆,如今是第一次见到海上的这种奇异景象,而且有些解释不通。

    当晚,张诚把这一见闻记录到了日记里。

    这段时间,他们穿过这偏远的交趾3郡,发现实际情况跟他们想象的完全不同。

    这里物产其实非常丰富,比如说海鲜吧,味道非常鲜美,赛过他们以前吃的任何美味,而且渔民们每次出海打渔归来,都收获颇丰。

    又比如稻米,这3郡基本上都可以做到一年三熟,即使在江南地区这都是难以想像的。这里粮食充足,丰年做好储备的话,基本不用担心会有饥荒。

    这里的人根本不用像中原农民那么辛苦,就能吃饱肚子,这让张诚3人很是羡慕,完全颠覆了心目中关于这3郡的印象。这里也许偏僻,却并不贫瘠,而是堪称富饶。

    张诚一行到达了日南郡后,拜会了日南郡太守。太守派出一名小吏,协助他们查找占城稻。

    此时的日南郡下辖5县,从北到南依次是朱吾县、比景县、卢容县、西卷县、象林县,沿大海一字排开。小吏带领他们依次查访了朱吾县、比景县、卢容县、西卷县,并没有发现符合要求的那种稻子。最后他们来到象林县,这里已是大晋的最南端。

    在象林县,张诚他们见到了传说中的马援铜柱。

    东汉时,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反汉,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了交趾,并在其地立铜柱,作为汉朝南方边界的标志。马援共立了数个铜柱,这象林县的铜柱是其中之一,也是汉朝国土最南端的标志,再往前就是林邑国了。

    在马援铜柱上写的铭文是:“铜柱折,交趾灭”,意思是只要这个铜柱被破坏,汉朝就会再次前来攻打。马援的军威影响深远,当地人每次经过铜柱下面,只敢丢瓦石来表示愤慨,却不敢真的去破坏这个铜柱。时间长了,丢的瓦石逐渐堆成了小山。

    而今历经200多年的风吹雨打,铜柱已经锈迹斑斑,但是上面的6个大字仍然依稀可见。张诚感叹,西汉时的陈汤,曾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伏波将军颇有此风。

    张诚想起日南郡名字的由来,抬头看天。此时已是农历5月,接近夏至节气,只见太阳出现在靠北边的天空,相当于人在太阳的南边。

    虽然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但是在中原地区,这个从升起到落下的过程,都是位于南边的天空,人在太阳的北边。

    而在日南郡,一年有2个月,人却是在太阳的南边的,这就是“日南”这一名字的来历了。

    这其实跟地球的“北回归线”有关,华夏大部分领土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所以终年都是太阳位于南边的天空。只有少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领土,在一年中的夏至前后,可以看到太阳位于北边的天空。

    但是古人并不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