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桥墩的水泥已经完全干燥下来,张琛让王石匠使劲去掰那些青砖,只见青砖根本掰不动。

    王石匠觉得奇怪,他还没见过粘得这么牢的砖。以前用的石灰砂浆,虽然能把石头粘合起来,但还是可以掰开的。

    王石匠找来几个力气大的石匠,也掰不开青砖。

    由于是首次修桥,李松让张琛他们把2个桥墩都修得很宽大,地基也打得很深。

    张琛让王石匠几个用力推桥墩,桥墩纹丝不动。

    李松问:“这桥墩怎么样?”

    王石匠很佩服:“非常坚固,难怪侯爷说只要2个桥墩就可以了。”

    但是王石匠很快又表达了他的担忧:“夏天涨水后,桥墩长期浸泡在水里,就未必还能这么坚固了。”

    这个问题,其实李松也有点担心,因为没有真正测试过。但是他凭直觉相信没问题。

    他对张琛说:“今天,你们把这两个桥墩都浇筑混凝土吧。”张琛点点头。

    李松问王石匠:“你估计这座桥什么时候能修好?”

    王石匠想了想说:“我们有100人,都是熟手,1个月应该差不多了吧。”

    李松想:那就到3月底了。这时间不错,春意正浓的时候,可以举办马路的通车仪式,然后就可以前往青海郡修路了。

    李松拿过来一块砖头对张琛说:“还有一件事,你给这个砖头也浇满混凝土,等明天干燥后,就扔到河里,放一个月,等到这桥修好的时候,再捞起来看看。”

    王石匠有些不解:“侯爷,你这是干什么?”

    张琛说:“你不是怕桥墩会被水泡坏吗?但是这河里要到夏天才来水,那时才能知道桥墩行不行。侯爷不想等到那个时候,所以拿这块砖在水里泡一个月试试看,不也可以知道混凝土行不行吗?”

    王石匠明白过来:“这个主意不错,那就等此桥建成时再看吧。”

    张琛说:“侯爷还是太谨慎了,我相信肯定没问题。”

    王石匠有些狐疑:“你那么肯定?我可是见过很多桥墩,在水里泡久了,容易变成危桥,要靠种植牡蛎来加固。可这里常年是枯水期,也不适合种植牡蛎啊。”

    李松知道王石匠说的是实情。古人早就发现,牡蛎这样的贝类,生长、繁殖都很迅速,而分泌的粘液又粘性很强。所以建桥者们就有意在桥基周围放养牡蛎,让它们的粘液起到固定桥墩的作用,这就是“种蛎固基法”,在世界上开创了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

    后世的北宋皇佑年间,福建泉州就修建了一座应用此法的著名桥梁,它的名字恰好就叫做“洛阳桥”。

    由于中原地区的战乱,河洛地区的很多人南迁到泉州,河洛文化也随之传播到闽南各地,影响至今。他们看到泉州东郊10里外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得名。

    李松回应道:“用牡蛎来加固的方法我知道,确实是个好方法。不过那是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想出的办法,有了水泥,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王石匠眨巴眨巴眼睛,他在反复思量李松的话。

    关于这位侯爷的故事,他来之前也听说过不少,如今一见,确实非同凡响。别的不说,光是这水泥就够神奇,颠覆了他以前对于桥墩的很多认知。现在又见侯爷的下属如此信赖侯爷,难道这次的桥墩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

    置换土地的事已经办得差不多了,路基都已确定,马路正在按计划修建。如今修桥的事也已开工,李松这几天需要到处巡视,就没有回家。

    有一天,工地上来了个侯府下属,急急忙忙找到李松:“侯爷,小公子从昨天起就高烧不退,公主让你赶紧回家看看。”

    李松问:“没找太医吗?”

    下属知道李松定的规矩:有病先找太医,实在严重了才来找他。下属回答说:“小公子几天前就有些发烧咳嗽,找太医开了些药,刚开始好了些。可是昨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发起高烧来,怎么都不退,太医也有点束手无策。”

    李松一听,顿感着急。张琛说:“侯爷,那你就快回去看看吧,这里有我们顶着,没有问题的。”

    于是那个来报信的下属赶着马车,带李松回到府里。

    刚一到家,公主急忙迎上来:“夫君,晟儿这会高烧更厉害了,你赶紧看看啊。”

    李松连忙拿来听诊器,给儿子听诊。湿罗音很重,肺部炎症很严重啊。摸摸额头,感觉滚烫,虽然没有体温计,但肯定有39度以上了。

    遇到这种情况,既然中药不管用,那就只能用青霉素了。

    李松给儿子打了针,看着他睡下。

    公主焦急地问:“怎么样?”

    李松说:“放心,打过青霉素了,肯定能好的。”

    公主这才松了口气。这青霉素,夫君以前的病人找上门的时候,也听到他提过好几次,还看到他给病人打过这针,确实都治好了。夫君的医术,那是没得挑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