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两天,时间已是农历4月初,前往青海郡的日子到了。

    李松带着刘忠等10多名下属出门,公主、张琛送他们到门口,依依惜别。

    得到通知的石超,带着一名随从正在门外等候,一行人一起来到西门。工部派来的500名工人已经汇聚在此,几个人守着一辆大车,上面堆放着各种工具,也有一些被褥和生活用品。

    张华、裴秀在此为他们送行。临行前,张华对李松说:“前几天,我收到交趾太守周处的来信,信中说去年种下的金鸡纳树,早已生根发芽,如今已经有几尺高了。现在有专人管理,长势良好。”

    李松说:“好,周太守费心了。”

    最初听到“周处”这个名字的时候,李松就觉得有点耳熟,但是一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今天听张华又提起这个名字,他终于想起来了。

    这位周处,是上了中学语文课本的人物啊。按照课文所述,周处年轻时可不是个善茬,由于力气大、脾气差,经常为祸乡里,和南山的白额猛虎、长桥下的蛟龙一起,被当地百姓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幡然悔悟,杀死猛虎、蛟龙,从此走上正道,成为忠臣孝子。

    想到这里,李松问道:“这位周大人,是不是年轻时不学好,后来醒悟,曾杀过猛虎、蛟龙?”

    张华说:“是有这么回事。”

    看来确信无疑了。按照史书记载,年长的周处,曾经为晋朝建立功勋,评价颇高。

    李松说:“这位周大人,将来可委以重任。”

    张华对此有些疑虑:“周处是吴国的旧臣,他会对我大晋效忠吗?”

    李松说:“天下已经统一,大晋就是所有人的国家,他不效忠大晋又效忠哪一个?”

    张华说:“安宁侯对周处就那么放心?”

    李松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嘛。”

    张华感叹道:“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句话说得好,用在周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安宁侯信手拈来都是佳句啊。”

    李松这才想起:这句话来自后世的一个典故,这会还没人听过此句呢。

    裴秀说:“还有500名工人正在招募,过些时日就会前往青海郡那边。另外运送水泥的500民夫,不久也会出发。”

    李松说:“有劳裴大人了。”说罢挥手作别两位大人。

    望着李松远去的背影,裴秀感叹说:“我们都亲眼所见,安宁侯日夜操劳,为大晋做了多少事啊。如今又不辞辛苦,再次前往青海郡那边。要是大家都能这样,国家何愁不兴旺。”

    张华说:“是啊,如今我们能做的,唯有尽我们的一份力,全力保证安宁侯无后顾之忧。”

    李松带着长长的队伍沿马路西行。很多人是第一次在马路上行进,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平稳的路面。当经过洛河支流上的石拱桥时,连石超都说:“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石桥啊。”

    可是,当过了渑池,再往西走,就只有全是土路的官道了。前后对比如此强烈,石超感叹说:“这一路走来,才知道马路的好处。”

    石超是读过一些四书五经的,还算有些学问,跟李松还算谈得来。一路上有人聊天,倒也使得旅途不那么枯燥。

    李松通过交谈了解到,石氏兄弟在日常事务上分工明确:石悦平时都是忙于设计图案,或者如何编织,石超负责日常管理,资金则是来自他们的那位六叔:石崇。

    按照现代的观点,这是一个不错的创业团队:石悦有手艺,石超懂管理,石崇则提供资金,扮演了一个天使投资人的角色。而且石崇还经常出谋划策,比一般的投资人做得更多。

    李松忽然心中一动:这石氏兄弟似乎是在有意靠拢自己。比如租商铺,到处都有商铺,为何偏偏选中离自己家那么近的?还有这次,自己要到青海郡来,石超立刻要求同行,虽然李松并不怀疑石超是要去开办毛线作坊,但也有套近乎之嫌。

    而且,李松感到,这后面似乎隐隐有那个石崇的影子。石崇似乎很看好他,以至于要求自己的侄儿也有意靠拢?要真是如此,石崇也的确考虑得很长远,难怪能成为大晋首富。

    一路行来,过了10多天,终于到达了西平郡,太守严舒前来迎接。

    李松上次见到严舒,还是3年前。当时他和马隆带领人马前往茶卡盐湖,路过西平郡时,见过严舒。3年过去,李松感觉这位严大人胖了很多,看来这几年他的日子过得很舒心啊。

    严舒说:“西平郡原本是边陲之地,如今西有青海郡,已经不再处于边缘。自从开发了茶卡盐湖,各地运盐都要经过西平郡,来来往往的人非常多。此外还有很多运送毛线的商旅,也要经过此地。西平郡如今是今非昔比,这都是托侯爷的福啊。”

    李松客气道:“西平郡也是靠严大人治理有方,才有今天啊。”

    严舒听得脸上笑开了花:“侯爷谬赞了。不过,眼下到青海郡的道路不畅,不然这西平郡会更加繁荣。”

    李松说:“朝廷已经命我来此修筑马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