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两人都同意了这桩收购,李松就参照现世界里的估值方法,开始为他们设计一个并购方案。

    李松给张李氏的作坊估值200两银子,这一点得到了双方的认可。

    由于作坊规模有点小,石超要求将生产规模扩大一倍。

    根据石超的愿望,李松计算出:石氏兄弟需要投入320两银子,其中120两用于购买股权,200两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招收更多员工。

    经过此番股权运作后,整体估值变为400两银子,石氏兄弟占股8成;张李氏占股2成,仍然负责作坊的生产,并得到120两银子的现金。

    在李松看来,张李氏由原来的单一股东,转变成了今后的持股管理层,这在现世界的并购案里很常见。

    对于这个方案,张李氏很满意。因为她得到的120两银子,对她来说是一笔大数目。而且这个作坊她仍然有份,并不是跟自己没有关系了。

    小作坊主的抗风险能力弱,所以以前的张李氏很辛苦。而现在作坊有了充裕的资金,规模也将扩大一倍,她不用再考虑经营方面的问题,只需生产出好毛线即可。

    对于石超来说,虽然付出的价格高了点,但立刻就拥有了一个成熟的作坊,以及张李氏这样富有经验的管事者,而且马上可以向洛阳的毛衣店运去毛线了。如果选择从头搭建作坊,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甚至能不能建起来都有疑问。

    而且正如李松所说的,到了冬季,如果洛阳那边毛衣的生产能力不足,张李氏这边还可以承担一些生产任务。

    经过深入思考,石超觉得李松的方案非常好,快速解决了大难题。

    更让石超好奇的是:李松设计方案时驾轻就熟,似乎很有经验,难道他以前就设计过这类方案?这么好的办法,他又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可是,还没等想清楚这些问题,石超就开始忙碌起来。

    由于作坊要扩大规模,需要更大的场地,所以这些天,寻找新场地、搬家、招收员工,石超忙得团团转。等到稍微安定下来,又要派人将生产的毛线运到洛阳。

    才来到这里两天,石超就开始早出晚归,他只能抱歉地对李松说:“侯爷,以后没时间陪你了。”

    李松笑笑说:“你忙吧,我也要操心我的事去了。”

    这一天,马隆派人来找李松,说是有事相商。

    见面后,马隆说:“安宁侯修路不易,有什么是我能帮上忙的?”

    李松说:“我那里暂时人手足够了,就不打搅你了。”

    马隆说:“虽然修路是朝廷的事,但今后主要是给青海郡使用,所以也是青海郡的事,理当为此出一份力。”

    见马隆如此热情,李松倒也不好推辞,于是问道:“那你打算如何出力?”

    马隆说:“粮食和物资,都靠从西平郡那里运来,青海郡也很匮乏,帮不上你的忙;修路的银子都是从盐税里出,应该不缺钱。我这里唯一能帮上忙的,就是出人。”

    李松问:“你能出多少人?”

    马隆说:“我这里有3000兵马,可以拨一些人去帮你。”

    李松说:“记得3年前我们初到这里时,只有1000骑兵啊。”

    马隆说:“是的,后来朝廷设立了青海郡之后,又给我补充了2000步卒。这两年,盐业收入留给青海郡不少钱,我就把这些兵马都换装,变成了骑兵,而且全都装配了马镫。”

    李松说:“装备不错嘛。但是这些兵马都负有守备之责,哪能随便调给我使用?”

    马隆说:“青海郡跟北平郡、辽东郡那边不同,这里的羌人跟大晋一向没有纠葛,丹木吉那次是他无理取闹在先,这里的羌人都知道的。现在羊毛制品给羌人带来了实惠,更不会跟大晋轻启战端,所以这里一直很和平。这些兵马每天也就负责从茶卡盐湖运盐到府城,没有多少事可做。这次朝廷修路,我想让这些兵马发挥点作用。”

    听马隆这么说,李松觉得确实可以给这些兵马安排些事情。

    李松想起了后世的“工程兵”,他们是军队编制的工程队伍,往往比普通工人更加纪律严明、作风硬朗,是一支值得信赖的施工力量。

    这青海郡,应该不会只修这一条马路,今后应该还会有不少工程。如果能培养一支这样的力量,平时搞工程,有事时也能上马作战,军民两用,今后无疑会发挥更大作用。

    想到这里,李松说:“如果不影响青海郡的守备任务,你派兵帮朝廷修路,我当然欢迎。不知道可以派多少人给我?”

    马隆说:“可以拨500兵马给你使用。”

    李松想了想说:“那就这样安排:8个标段,每个标段派50名士兵过去,让他们边干边学习如何修路。同时从每个标段替换出50名工人,共400名。以后洛阳来的民夫,只需要把水泥送到西平郡就可以了,然后由这400名工人将水泥从西平郡转运到各标段,这样能大大提高效率。”

    马隆说:“这只用到了4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