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侍郎,一位姓黄,一位姓白。听张华说要推荐周处担任西平郡太守,两位侍郎都表示强烈反对。

    要说全国各郡县的地位,洛阳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若论财政收入,青海郡才是第一,每年贡献几百万两盐税,是其他郡县望尘莫及的。多少人都盯着青海郡太守这个位置,可是马隆根本不听调,加上他军功赫赫,没人动得了他,只好对着肥缺望洋兴叹。

    退而求其次的就是西平郡了,因为这里是青海郡的盐运往各地的必经之路。自从严舒“发明”了对过路的食盐征税的办法后,原本让人不屑一顾的西平郡顿时成了香馍馍。

    而严舒靠着这过路税,跟吏部不少人都拉上了关系。这几年来,有不少人状告过严舒,但都被吏部的人想办法压下去了。

    现在严舒即将调任,两位侍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早就想好了人选,以后这西平郡可就是他们的自留地了。可如今张华却要插手此事,两位侍郎顿时感到不爽。

    黄侍郎有些不耐烦地说:“此事吏部已经定了,张大人何必非要管这区区小事呢?”

    白侍郎则头脑灵活,说道:“西平郡不过是偏僻之地,张大人推荐的周处,想必是大才,吏部可以安排个更好的去处。”

    黄侍郎马上醒悟过来:“对对对,如今扬州的会稽郡正缺太守,周处可以安排到那里去,不知张大人意下如何?”

    会稽郡是江南鱼米之乡,的确是个好地方。但两位侍郎如此一唱一和,却让张华感到其中必有问题。

    他宦海沉浮多年,见过太多事情,本来不想去捅马蜂窝。但是从李松书信所透露的情况看,西平郡实在关系重大,他非管不可。而眼前这两位侍郎的态度,让他更加确信这一点。

    张华说:“听说严舒一直在西平郡设卡收税?可是朝廷并没有规定对过路的盐征税啊。”

    黄侍郎说:“严舒这也是为了朝廷着想,所收的税都已上交国库。”

    张华说:“据我所知,过路的盐商为数众多,所收的税应该不是个小数目,可是交上来的税好像并不多啊。”

    荀勖说:“这税收的事应该问户部,跟吏部没啥关系吧。”

    张华说:“真的没关系吗?好吧,恕我来错了地方,打搅了各位。我马上去户部,要求他们派人到西平郡彻底查查帐,看看收的税到底去哪里了。”

    说罢就要起身,白侍郎慌忙拦住张华说:“张大人请坐,有什么事都可以商量。”

    张华问道:“周处的事可以安排了吗?”

    黄侍郎思虑再三,终于下决心道:“就依张大人,请周处到西平郡赴任吧。”

    张华说:“那就多谢吏部了,告辞。”

    看到张华离去的背影,荀勖感觉到这事有些不寻常,他问两位侍郎:“你们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张大人一提到要去户部,你们就同意让周处当西平郡太守?”

    黄侍郎说:“张大人德高望重,他提的人选,我们经过认真考虑,觉得确实很好,所以就同意了。”

    荀勖将信将疑:“就这么简单?”

    白侍郎连忙点头:“是的,就是这样。”

    过了几天,吏部的任命出来了,严舒升任凉州刺史,而周处则调任西平郡太守。

    任命的文书送到交趾郡,周处安排好了交接事宜后,又长途跋涉了20多天,才到达西平郡。

    这段时间,李松一直在各个标段间巡视。自从马隆派出的500人前来助阵之后,马路的修筑工作有了很大改观。

    由于抽调出了400人,专门负责从西平郡向各标段运送水泥,所以现在各标段都得到了不少水泥,使得铺路工作有了很大进展。

    西平郡这边,刘忠找了个机会,把火药的配方告诉了金坤,并告诫他一定要保密。而金坤带来的100人则跟着刘忠的手下,负责搜集制造火药的原料。由于人手大幅增加,库存的火药原料迅速堆积。

    当原料收集够了,刘忠就和金坤一起秘密地配制了大量火药。

    接下来,刘忠留下两个人负责接收洛阳送来的水泥,就和金坤带着100多人出发了。沿途每个标段都有开山的需求,刘忠就训练这100名士兵,教他们如何挖地洞、埋火药、等待爆破,一路下来,每个人都熟悉了开山的流程。

    金坤则和刘忠一起冒着危险,负责最后的点火工作。每次山崩地裂过后,金坤看到一道道山梁被炸开口子,真是大开眼界。

    金坤心想:难怪太守大人总跟我们提起,当年凉州城墙被火药炸开时,是如何惊心动魄。今日一见,果然威力惊人。这火药的配方如果落到别有用心的人手里,肯定会引起大麻烦,难怪刘忠反复提醒我要保密。

    时间已经是公元285年农历6月初。这一天,李松回到西平郡,就马上前去拜访已经上任10多天的太守周处。

    当见到这位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人物时,李松有点小小的激动。此时的周处,已年近50,看上去很是威武雄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