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第一次公开课后不久,李松就有了这一次公开课的腹稿,甚至还为更多公开课在准备素材。

    但是,上次公开课讲的是“高斯的故事”,还只是单纯的算学,而这次的公开课,内容就委实有点惊世骇俗,所以他一直很犹豫。

    现在情况不同了,他刚刚立下大功,被朝廷大力褒奖,名声如日中天。这时就算发表点出格的观点,估计也不会有太大麻烦,所以现在就是这次公开课的最好机会。

    最主要的是,李松希望通过这次公开课,开阔大家的眼界,开启大家的智慧。同时也借这个机会,测试一下古人对新观点的接受程度。

    这几天,李松忙着做准备。3天后,李松带着张琛等几个人,拿着几样东西来到了国子学。

    郑凡果真邀请来不少人。由于人太多,干脆就将所有的椅子都搬到了外面,在那里讲课。

    让李松惊奇的是,张华、和峤、裴秀甚至荀勖都来了,他们都是有孙子辈在这里读书的。另外,从算学、太学那边也过来了不少学生,他们大多没有座位,只好站着听讲。

    李松说:“多谢各位前来。今天要讲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关于我们脚下的大地。”

    众人听了窃窃私语:脚下的大地有什么值得讲的?

    李松说:“说起这大地,还得先从张诚说起。大约两年前,张诚为了寻访占城稻,曾经去过日南郡,在海边看到过船,并且记在了日记里。很可惜,张诚在返回洛阳的途中,因患疟疾去世了,但是他的两位随从陈起、吴群,也看到过船,现在就请这两位来讲讲他们看到的景象吧。”

    陈起、吴群都是李松今天特地邀请来的。陈起说:“当时我们都看到,大海中很远的地方,有一艘船慢慢开过来,先是桅杆顶露出了水平面,随后桅杆越来越长,接着是船身,最后是整个船。张诚还特地提醒我们说,这现象有点奇怪。”

    吴群点点头:“是的,我也亲眼看到了。”

    李松说:“张诚把这个现象记录到了日记里。不知道在场的有没有哪位去过大海边,见过这种现象?”

    这时,从太学、算学那边过来听课的学生里,有3个人举手示意:“我们家住大海边,这种情况见得多了。”

    李松说:“现在大家应该确信有这种情况吧?”

    大家都点点头,有至少6个人见过这种现象,应该不会是假的了。

    李松说:“我想请问大家,你们觉得大海是平的吗?”

    大家都点点头:大地虽然有高低起伏,但整体当然是平的。至于水面,那更是连起伏都没有,肯定是平的嘛。

    李松说:“那么,问题来了。海面既然是平的,从远方开来的船,应该是整条船都一起出现在视野中才对,而不应该是桅杆顶先露出来,然后是桅杆,最后才是船身啊。你们说是不是?”

    大家都沉默了:是啊,确实不应该这样。

    吴群说:“张诚当时也是这么说的,可是我们都想不通这是为什么。”

    这时,久未发言的张华说道:“安宁侯想必知道这是为什么,你就给大家讲讲吧。”

    李松说:“好,那我就来说说。如果我们假设海面是平的,是肯定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的,那就说明这个假设并不成立。”

    大家听了不由得十分震惊:难道海面不是平的?

    这时,李松让张诚搬过来一个圆溜溜的石球,以及一个帆船模型,这个模型也有船身和桅杆。李松拿着模型,从石球后面慢慢向上滑动。起初,模型被石球挡住,大家完全看不到;但随后,模型的桅杆顶先露出来,然后是桅杆本身,最后是模型的船身。

    李松说:“大家看到没?这个模型所表现出来的,跟实际现象完全吻合,这说明船实际上是在弯曲的海面上前进,这样才能解释这一现象。”

    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半晌,张华说:“安宁侯,你的意思是说,我们脚下的大地,其实跟这石球的形状一样,是个球形?”

    李松点点头说:“不错。”

    和峤说:“虽然我一时转不过弯来,不过平心而论,安宁侯的话很有道理。”

    只有荀勖感到不满:“怎么可能?自古以来就有天圆地方之说,难道那些圣贤们都搞错了?”

    裴秀说:“荀大人,安宁侯的讲解,有实物为证,简单易懂。即使在座的这些8岁的学生,也不难理解。就算一时不能理解,回去后很容易照着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啊。我觉得天圆地方的说法确实无法解释通,只有安宁侯的讲解才能说得通。”

    荀勖这才不言语了。

    李松感叹:张华等几位大臣不愧是高智商人士,很快就能想明白了。但是要所有人都真正接受,恐怕还需要时日。

    忽然算学学生里有人说道:“侯爷,不对啊,如果我们脚下的大地是球形,那岂不是在我们脚下正对着我们的地方也有人?”

    李松想了想:脚底下正对着我们的,应该是美洲大陆了,那里现在应该生活着印第安人,所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