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说:“对于计算地球周长这件事,我只知道埃拉托色尼的方法,其他的就没去研究了。”

    郑凡说:“我觉得应该有更好的办法。”

    只见郑凡在草稿纸上写写划划了好一阵,才抬起头说:“我明白了,太阳的光线可以看作是无数的平行线,投射到圆形的地球上,在圆形的不同位置,就会形成不同的倾斜角。”

    李松点点头。

    郑凡说:“任何两个地方,只要一地位于另一地的正南方向,在同一天的午时,同时记录下阳光的倾斜角,再根据两地的直线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周长了。这个公式应该是:地球周长=两地直线距离×360÷两地倾斜角的差值。此公式并不要求一地在北回归线旁边,也不限定在夏至日才能测算。”

    李松仔细想想后说:“是的,你的方法大大放宽了公式的适用条件,基本上,只要挑个天气好的日子就可以进行。”

    郑凡说:“南阳基本上位于洛阳的正南方向,我打算跟老师们一起,按照这个公式去尝试一下。”

    李松说:“好,我支持你。”

    郑凡说:“至于测量阳光的倾斜角,埃拉托色尼是利用一座高高的尖塔来测量,显得比较麻烦。我打算树起一根细木杆,根据它的影子来测量倾斜角。”

    李松说:“可以用几根长度不同的细木杆,多试几次,如果能得到比较接近的倾斜角数据,才算是准确的结果。”

    在李松看来,测量倾斜角就跟做物理实验一样,如果只做一次,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数据失真;只有多做几次,才能最大限度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

    郑凡说:“好的,一定按您说的去做。”

    李松说:“那我就等你的消息了。”

    郑凡说:“好的。如果数据出来后,同一时刻,洛阳和南阳两地记录的阳光倾斜角却不同,反过来也可以进一步证明大地是球形的。因为如果大地是平的,那么当阳光投射到一个平面上,只会全部都是一样的倾斜角。”

    李松赞许道:“你还能举一反三,真是考虑得很全面。”

    从国子学出来,李松感叹:像郑凡这样,能够充满热情地探寻自然规律,这不正是传统的华夏读书人所欠缺的素质吗?要是读书人都能这样,近现代科技就有可能在华夏诞生,而华夏就不会在近代落后挨打了。

    然而,李松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有人正在酝酿对他进行弹劾。

    已被罢官的黄侍郎家,两位前侍郎和几位御史正在一起喝闷酒。

    一位名叫陆风的御史说:“黄兄、白兄也是大意了,怎么会被那李松给扳倒了?看他年纪不大,手段怎么如此老辣?”

    黄侍郎说:“别提了,本以为收拾了严舒就没事了,没想到李松竟然抓住凉州之乱造成的损失,大做文章,说动了皇上。”

    另一个名叫陈煦的御史说:“我看皇上似乎十分忌惮秃发树机能,李松偏偏就把话题往那里引,皇上生怕再冒出个秃发树机能这样的人,只好撤换你们了。”

    白侍郎说:“这个李松太可恨了,连荀尚书都被他逼得引退了。荀大人对你们几位是有知遇之恩的,此仇你们可不能不报啊。”

    陆风说:“你放心,这个李松,最近也是嚣张得很,竟然胡说什么大地是球形的,实乃离经叛道。最主要的是,好多读书人都被他蛊惑,不读圣贤书,天天想着他讲的那些课,我早就看他不顺眼了。”

    陈煦说:“可是我们要怎样才能扳倒他呢?似乎也挑不出他的毛病啊?”

    陆风说:“几个月前,他负责在青海郡修马路,那可是个巨大的工程,花费了朝廷300万两银子呢。这么大的工程,我不信他没有任何问题。”

    黄侍郎说:“对对对,绝对有问题,要是换了我去做这个工程,我会......”他忽然意识到什么,赶紧打住。众人都看着他,哄笑起来。

    陈煦说:“黄兄,你怎么做是你的事,但是李松不见得会跟你一样啊。”

    陆风说:“不要紧,就算李松没想到要捞好处,可这么大的工程,只要有一笔账目不清楚,咱们就可以做文章了。”

    听陆风这么说,陈煦突然想起了什么:“对了,有一笔账目,李松肯定说不清楚了。”

    陆风说:“什么账目?”

    陈煦说:“去年李松不是负责修建洛阳到渑池的马路么?我听说,他还借机修了条通到他自家田地的小路。”

    陆风说:“我明白了,他肯定是在揩油。趁着给朝廷修马路,用朝廷的水泥、黄沙,还有工部的工人,给自己家也修了条小路。”

    白侍郎有些不解地说:“这也不算多大个事吧?靠这个能扳倒李松?”

    陆风说:“你不懂。这水泥马路成本极高,1里路就要花5000两银子,即使是条小路,我看也要花上几百两银子的,并非小数目。”

    白侍郎说:“茶卡盐湖就是李松开发的,他想赚钱太容易了,哪里看得上这点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