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石崇的这番话,李松暗自感叹:现世界里,长途客车司机经常把车停在特定的地方,让旅客们下车消费,然后拿点回扣,这已经是司空见惯。他只是没想到古人也这么精明,水泥马路才运营几个月,就有人想到了这些点子。

    王恺有些不解:“你怎么了解得这么清楚?”

    石崇说:“我不仅偷偷坐过自家的车,还坐过其他车主的车,已经坐过好几趟,自然全都搞清楚了。”

    李松感叹:不愧是首富,为了掌握实际情况,不惜亲自出马搞调查。从这里就能看出与王恺等人的不同,难怪石崇能有今天的成就。

    石崇说:“其实马车夫们都懂这些门道,而且大多参与其中。不过,马车夫的差事也分好坏,给不同的车主赶马车,是有差别的。”

    王恺说:“那肯定是我们的马车夫算是最好的差事了。毕竟咱们家大业大,给马车夫的待遇最好,相比之下,别的车主给的待遇就差多了。”他这番话,引得几个人也纷纷表示赞同。

    石崇说:“错了,最好的差事不是给我们赶马车,而是给那些没有开客栈、饭馆的车主开马车。”

    王恺等人听了,一时有些不明所以:“给我们开马车还不好?”

    石崇说:“所以说你们不了解情况嘛。那些马车夫早就不靠这点薪水了,那些开客栈、饭馆的小老板们给的好处,才是收入的大头。”

    李松说:“我明白了,那些没有开客栈、饭馆的车主,只要求马车夫把旅客送到就行了,中途停在哪里完全交给马车夫决定,这样马车夫就可以尽情地从小老板那里拿好处了。”

    石崇点点头:“对,就是这么回事。”

    王恺他们听得简直呆住了:事情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的?

    李松心想: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虽说石崇、王恺的马车夫这样做,会给他们的生意造成一点损失,但是对于朝廷来说未必是坏事。因为这样一来,在马路沿线不管多偏僻的地方开客栈、饭馆,都可以想办法做点生意,因此沿线的土地就都有机会租出去。

    石崇说:“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我是坐了好几趟车才搞清楚这些状况。不过我觉得这种状况谁也改变不了,还是顺其自然吧。”

    王恺沉默半晌,叹了口气说:“那就这样吧。只要我的马车夫不要做得太过份就行。”

    石崇对王恺他们说:“你们别光顾着叹气了,咱们今天还有要紧的事,要跟尚书大人说呢。”

    王恺这才惊醒,连忙说:“对对对,瞧我这记性,怎么给忘了。”

    李松好奇地说:“你们今天来,还有别的事啊?”

    王恺说:“是啊,其实这事我们已经商量了一段时间了,今天工部找我们来,刚好可以跟大人聊聊这件事。”

    李松说:“请讲。”

    王恺说:“两京之间的马路开通几个月了,我们都很看好。成本回收虽然慢一点,但是胜在稳定;最主要的是,朝廷将沿线土地租给我们这些入股的人,整体收益很不错。现在,很多没入股的富户想参与进来,可是这条马路已经完工了,只有再动工修建新的马路,他们才有机会。”

    李松说:“你们的意思是,希望修建新的线路?”

    王恺点点头:“是的。”

    李松说:“只要有钱,修路没问题。”

    石崇说:“有了洛阳到长安的水泥马路这个样板,愿意出钱修路的人很多,钱已经不是问题。”

    李松说:“可是两京之间的马路非同寻常,在其他地方修马路,未必还能这么红火啊。”

    石崇说:“这个问题我们也想过,不过有两条线路,我们觉得建成了后,不会差多少。”

    李松说:“原来你们都已经想好线路了啊,准备得很充分嘛。好吧,你们说说看,是哪两条线路?”

    石崇说:“一条是向北,出洛阳北门,过孟津的黄河大桥,直达冀州,能延伸到北平郡更好。”

    李松心说:石崇他们确实很有眼光啊,冀州是目前仅次于洛阳、长安的第三大城,前些时黄河大桥又通车了,这条线路可以说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了,而且冀州到北平郡一线也是人口稠密,因此这条线路算得上是仅次于两京之间的又一条优质线路。

    在华夏古代,中原一带一向是人口、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条线路不仅回本没问题,而且在马路两边做生意也不会差。

    石崇接着说道:“还有一条是向东,然后拐向合淝,到达建邺对岸的六合。”

    李松知道,建邺就是现世界的南京了,由于长江上无法建桥,所以只能达到长江对岸的六合。应该说,这条线路也很不错,通向江南鱼米之乡。此时的江南,物产已经极其丰富,修了这条道路以后,将江南的稻米、丝绸、海产品等运到中原来,就方便多了。

    李松笑了笑说:“你们几位真不愧是生意场上的老手,可以说,这两条都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线路了。不过,大晋可不是只有这几个地方啊,东南西北4个方向,也不能只考虑北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