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村,淮安海边的一座小村子。和苏北海边所有的小村子一样,这些村子都是盐灶们世代居住的村子。

    张展,就是海面一名灶户。大明的户籍制度十分严厉,在明初就把老百姓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三大类,这三大类详细的分类下去,还有民户、佃户、茶户、渔户、马户、矿户、匠户、织户(机户)、船户、营生户、铺户、盐户、军户、商户等各类户籍。每一种户籍都是从祖辈就定好了,你是什么户籍,祖祖辈辈都是这种户籍不得改变,想要改变命运,唯有通过科举考试去当官。

    除了上述的户籍之外,还有下等的丐户、乐户和奴籍之类的下等户籍。这些下等户籍,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只能一辈子遭人白眼。

    至于商户,在明初的时候地位确实非常低,哪怕是家里很有钱的大商人,都被人看不起。

    但是到了明末,原本明初下等的商户,如今因为同读书人关系密切,其实已经变成上等人了。由于明初商人地位极其低下,因此商户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就拼命的出钱供养读书人。而那些得了商人好处的读书人在当上了官之后,就拼命的帮着商人说话。更何况,很多商人都还去购买土地,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捐个监生之类的。

    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办事,所以说明末商户中的那些大商人,其实已经是朝廷惹不起的角色,真正地位低的商人,只是那些小商贩和走街串巷的小货郎。

    张展作为一名灶户,其实就是盐户,灶户的地位中等,可是受的苦,却是盐、军、匠三种最受苦的户籍里面由重且苦者。灶户的祖辈,除了元朝留下来的世袭灶户后代之外,大多数都是原本陈友谅、张士诚军中的那些人,陈友谅、张士诚战败,那些官兵被俘,大多数都被朱元璋打入了灶户,事实上的地位就相当于工奴,是一种做手工活的奴隶,日子过得比匠户还惨。

    灶户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以海水熬盐,辛辛苦苦熬煮出来的盐卖给官府,虽然这些盐运到了外地,一斤盐可以卖几十文铜板,有些地方甚至可以卖到一百文铜板,可是官府从灶户手中收购盐的收购价一斤还不到一文钱!一位灶户熬煮了一整天的盐,熬出了四十到五十斤盐,也就拿到了三、四十文钱,扣除了柴火费,剩下没几文钱,这些钱既要维持一家大小的生活,还要缴纳税收。

    比起以前是以盐直接从官府手中换取大米来,现在拿钱更苦了。当年是盐户上缴了官府的课盐四百斤之后,官府给一石粮食,超出四百斤的课盐部分,每两百斤盐换取两斗米。当年所受的压迫虽然很重,但至少官府能给了米,让灶户不至于饿死。

    现在都改成了直接拿盐换钱了,换来的铜板或碎银子可是没办法直接吃的,还要拿着这些钱去买粮食,结果灶户们又被奸商从中宰了一道。

    虽然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煮盐已经变成了晒盐了,但是灶户们的负担并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加沉重了,他们要上缴的盐更多了,每天要站在大太阳下暴晒,人的双脚浸泡在已经晒得很浓的盐水中,对这些盐水进行过滤、搅拌、澄清处理,最后把晒好的盐收集起来,也是一件异常劳累的体力活。

    除了晒制的盐之外,官府还要求灶户们熬盐,因为以那个年代的技术,晒出来的盐都是价格最低的粗盐,想要获得品质好一点的盐,还是需要熬煮法来获得盐。

    总之这些灶户们负担十分沉重,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受到官府的盘剥,受到盐商的盘剥,还要受那些豪灶的盘剥,受粮商盘剥,受小吏和盐丁的欺压。

    “盐枭来了!”有人大喊了一声。

    所谓的盐枭就是那些“合法”的私盐贩子,他们贩卖私盐,却打出了官府的皮,他们的收购价格,比官府的价格还低!最起码,官府收了盐,还能给灶户们留一口吃的。可是那些“合法”的私盐贩子,他们给出的价格简直就是和抢没什么两样了!

    这些盐枭公然来抢夺灶户的盐,为何灶户们不敢反抗呢?因为盐枭手中都有盐丁啊,老百姓根本打不过他们,反抗了就是白白的被杀。

    去官府告他们?告个屁啊!这些私盐贩子大多都是同官府有勾结的盐商,你还能去哪里告他们?衙门八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更何况那些私盐贩子,很多都是某些官员、小吏或是大盐商家里的亲戚。

    盐枭所过之处,一座座灶户的村子倒了大霉。能够以低价把盐卖给盐枭的那些灶户,都算是幸运的,很多灶户辛辛苦苦晒出来的盐,都是被那些盐枭白白的抢走了!那些盐枭甚至连灶户家里的粮食都不放过,都给抢走了!

    其实抢走灶户家中的粮食,这些盐枭是得到了官府小吏、两淮大盐商的指使。

    由于一条鞭法实行,官府采取了税收上缴银两、铜板的制度之后,灶户已经无法再直接从官府手中获得粮食了,只能拿银子和铜板去购买粮食!

    张居正死后,他的一条鞭法被废了,可是由实物纳税改成上缴银子纳税的办法却没有因为一条鞭法的废除而废除,因为这一条可是奸商捞钱的好路子!无论是农民还是灶户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阉党奸佞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铁血坦克兵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铁血坦克兵并收藏阉党奸佞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