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都高达六百卢布以上。

    装备贵重程度,不亚于刘承宗麾下三大营的百总大队,甚至还要更高一点。

    这也很正常,远征军队本来就比正规军对物资的要求更高。

    在元帅府,成本最高的部队,也是各种皮袄、绒甲、裘袍往身上套的天山军。

    这样的经济、环境基础,决定了哥萨克和猎人每人都有一支燧发手枪,除此之外接近五百人的大部队还有一百多杆火绳长枪。

    这种格外重视单兵火力的装备编制,在整个世界都是独一份。

    毕竟在东欧平原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敢全端着火枪。

    这就不是打仗的编制。

    打崩他们比放个屁还容易。

    但这里是河道纵横的西伯利亚。

    沙俄东进西伯利亚五十年,丰富经验为莱万多带来勇气,在这片冻土冰原上,只要不离开河流,哥萨克天下无敌!

    准确的说,莱万多就没打算长久靠岸,托木斯克是座临河城寨,他的计划是依靠船只和火枪,对岸边的鞑靼人发动扰袭。

    就像最早进入西伯利亚的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一样,就连睡觉都要在河中浅滩,这才是他们对阵鞑靼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库兹涅茨克堡距托木斯克足有七百里远。

    花了九天时间,莱万多拥有大小二十七条船的船队才驶入托木河,半天后就能远远看见右岸陷入重围的托木斯克。

    他将船队隐藏在河道的沙洲之间,带两条平底小船前去探查,得到的情报有好有坏。

    托木斯克城外的密林与沼泽之间,遍地都是鞑靼人百八十骑聚集的小营地,像这样的营地足足有几十处。

    敌军庞大的兵力,令人生畏。

    好消息则是,鞑靼人尽管兵力雄厚,却似乎对托木斯克城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在密林中伐木取材、赶制攻城器械。

    而托木斯克的模样虽然看上去不太好,外围栅墙到处被熏得黢黑,但实际上防御能力依然顽强。

    让莱万多感到不解的地方是,守军居然在棚楼箭塔外加装了木板……按理说鞑靼人的弓箭不能可突破棚楼。

    他觉得托木斯克的督军伊万该退休了,胆小鬼,完全是多此一举。

    当夜幕降临,莱万多更是离开岸边,让几名士兵潜伏到围城营地外

    围的山坡,花了一天时间弄清楚敌军的兵力构成。

    他自己则驾着小船,在托木河上来回游曳,寻找鞑靼人可能在河里埋下的倒桩木刺。

    抵达托木斯克外围的两天之后,莱万多总结了敌军的情况:这只是一股仓促聚集,为劫掠而来的乌合之众。

    尽管他们当中有超过两千人,都是卫拉特标志性的铠装骑兵,都部署在托木斯克东南方向农田里。

    俄国人又不是傻子,如果这里是有利于骑兵冲突的平原,他们就不可能在这修建堡垒。

    托木斯克附近方圆二百里大部分都是山丘、沼泽地,平坦的地方则是茂密的树林。

    而卫拉特人也不是傻子,他们的铠装骑兵只有部署于东南方向的田野,才能避免一开打就挂在树上的窘境。

    至于围城营地的北部的沼泽和南部和林地,则由装备、组织较差的吉尔吉斯人负责,他们以猎人居多,马匹较少,能适应步战格斗。

    但这些情报对莱万多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消息。

    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在托木河上,找到任何一根蒙古人事先埋下的倒桩木刺,也没见到任何拦江索。

    这无疑是最令其振奋的好消息。

    沙俄探险队最大的优势,是借助河流快速机动,以人手一杆的火枪在岸边密集射击,快打快走,令围城敌军防不胜防,只能无奈撤围。

    而他们最怕的,自然就是鞑靼人在河流两岸布防埋伏。

    叶尔马克袭击西伯利亚汗国时,就曾依靠河上作战,把一个偌大汗国打到迁徙,却也因为被库楚汗两岸埋伏,于河道埋下拦江索,让其损失惨重。

    以往卫拉特、吉尔吉斯人在围攻堡寨时也会使用拦江索阻拦沙俄援军。

    有财力就用绞盘铁索甚至坠石,让他们整个夏季不能通航。

    没财力就用绞盘绳索,配合埋进河床的倒桩木刺,作为一次性埋伏,把船只阻拦,甚至两岸同时拉起,使平底船翻覆相撞。

    不过这次鞑靼人显然围城匆忙,没能做出那么多准备。

    这对莱万多来说,是莫大的好消息。

    当然,即使有水下倒桩和拦江索,也并不意味着莱万多就束手无策了。

    沙俄对西伯利亚的侵袭持续这么多年,经验非常丰富,对付水下倒桩,可以在岸边砍树,用原木冲断绳索和倒桩;对付拦江铁锁,则可以把炉子搬到船上,把铁锁烧红砍断。

    只是要冒更大的风险罢了。

    欣喜异常的莱万多当即决定,夜晚上岸,用火枪将围城军队打个措手不及。

    他做了周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顽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夺鹿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夺鹿侯并收藏顽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