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生产力下,可开垦的土地数目是有限的,所以粮食总产量也是有限的,在不考虑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浪费问题,不考虑天灾等种种意外因素,每年粮食的总产量是一个定数。”

    “在开国之初,历经无数战争,百姓数目降到最低,那时地广人稀,开国皇帝只需与民生息,鼓励百姓耕种更多的土地,便能形成盛世,即老百姓努力种田就能活下去的盛世。”

    “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代代繁衍之后,人口数目达到当前朝廷所能容纳的上限,随着吏治败坏、官员上下其手,小吏化身硕鼠,世家、士族、贵族纷纷趴在朝廷身上,吸食百姓血液……”

    读到这里的时候,崔琰只感觉内心都快要炸了!

    我清河崔氏,耕读传家,历代出了很多名士、官员、太守,就连三公也出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怎么到了你嘴里,就成了吸食百姓血液的硕鼠?

    不过,崔琰还是很有个人修养的,虽然内心深处很愤怒,但还是耐着性子读了下去。

    “这时,王朝危机初步显现,土地所能养活的人口达到上限,农民因为各种意外只能卖地,进而纷纷破产,只得给世家豪族当佃户求活。”

    “每一位自由民、小地主,都是大汉朝统治天下的基石,而随着天灾的进行,自由民、小地主的数目不断减少,地方豪强的规模、世家的规模,则不断变大。终有一日,国将不国。”

    “到了王朝末年之时,竟然出现了地方豪强佣兵数千的奇景!!!”

    看到这里,崔琰就想起了朱儁!

    朱儁,是大汉朝三大中郎将之一,是平定黄巾之乱的三位主帅之一,和皇甫嵩、卢植并列为朝廷柱石,声威远传九州之地。

    可就是这么一位大汉忠臣,在充当交州刺史平定反贼叛乱的时候,一口气直接从家里拉出来了五千私兵!

    可能这五千私兵不全是朱儁自家的,还包含了附近郡县其他豪强的私兵,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五千和正规军战斗力差不多的私军,都足以让人说不出话来。

    “豪强、世家每多一位私兵,每多一个佃户,大汉朝的根基就少了一分,当全天下的百姓,半数以上都是世家、豪强麾下之时,朝廷的税收至少减半,再考虑到王朝中后期吏治,朝廷到手的税收不足原先的四分之一。”

    “收不上来税,就很难继续把朝廷维持下去,就只能缩边,于是并州数郡之地先后沦落为草原霸占,更是有大臣公然提出,放弃凉州之地……”

    (所以别笑话明宣宗没钱缩边了,大汉朝也一样,吕布老家早就不在大汉朝治下了。)

    “如果天子不想让大汉朝灭亡,就只能通过各种方法开始搞钱。”

    卖官!

    抄家!

    抢劫世家豪强!

    用各种各样的法子,从豪强、世家那里搞钱。

    这些,都是世家们宣传汉灵帝是昏君的证据。以前的时候,崔琰也没觉得这么说有问题。

    天子富有四海,可你却直接卖官,这不是昏君,谁是昏君?

    但这篇文章却从其他角度提出了看法自由民、小地主都被兼并了,收不上税了,天子没钱继续维持朝廷运转了,只能耍无赖抢钱了。

    这种时候,天子要是要脸,那大汉朝说不定已经没了。

    从这个角度看,大汉朝和大明朝灭亡之时是很像的,导火索都是财政破产,都是朝廷没钱了。

    但灵帝还知道卖官,还知道抄家,还知道耍赖,还知道不要脸,还知道自己哪怕当个昏君也要搞钱!

    灵帝搞到了钱,但却让世家豪强对他更加失望,同时世家豪强又更加过分的从普通百姓那里压榨回来,损耗的还是大汉朝的民心。

    “黄巾之乱后,为了平定叛乱,只得授予地方太守军政大权,后来刘焉建议废史立牧,天下乱世至此而起。”

    就算没有董卓进京瞎胡闹,大汉朝的灭亡也只是迟早而已。

    因为世家豪强们,已经快要把自由民、小地主给完全吃掉了!

    等到自由民、小地主彻底被豪强、世家吃光光的时候,大汉朝找谁收税?谁又愿意把自己家的钱拿出来给朝廷用呢?

    “是故,大汉朝必灭!”

    看着最后的结论,崔琰已经惊出了一身冷汗,手里拿着这份书籍,崔琰长大了嘴巴,努力的深呼吸,整个人就像是窒息了一样,大受震撼。

    “不,大汉一定还有救!”

    “天下间刘氏众多,有兖州牧刘岱刘公山,他可是天下名士,如今又是兖州牧,手握兖州大权,定能拨乱反正,三兴大汉!”

    “刘公山死于百万黄巾军。”

    说到这里,孙乾顿了顿“或许,我是说或许,刘公山之所以死于百万黄巾众,就因为他姓刘,就是因为他声望太高,就是因为他有三兴大汉的可能。”

    听到这话,崔琰就想反驳,但张了张嘴,还是沉默了。

    “还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摊牌了:我是重生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熊二先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熊二先生并收藏摊牌了:我是重生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