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强力行军,加上天气不错,没有什么突发意外,大军于第三日黄昏前赶到了兴丰城。

    县令率领一众县衙属官出城迎接大军入城。秦朗先是和县令寒暄了一阵,便率军进城安顿。

    兴丰城是个大城,有八千余户,丁口更是接近五万之数。若是加上兴丰下辖的各级村镇,则境内人口直逼十万。

    因此,在城内安顿下一万大军,绰绰有余。城内多的是空地,能让大军安营扎寨。

    秦朗和县令进了县衙后,直接接管了城内的一切事务,包括城防在内。

    县令也无异议。毕竟他是赵正的心腹,曾今也在太守府和秦朗共事过,也就是前年才被赵正委派来掌管这个重城。

    这些日子里他也提心吊胆啊,就凭这三瓜两枣的县兵,怎么扛得住三万大军。若是城破,他就只能殉城以表大义了。

    所以,秦朗率军即时赶来,他是很高兴的,对他们是欢迎之至,好吃好喝地招待着。

    他也不希冀能一下子歼灭击溃敌军了,就是想着能多拖点时间,换取一线生机。

    所幸这几日连忙调集了附近各城之粮草,现在兴丰城中物资充盈,粮草满囤,足供一万大军半年所需,可谓是绰绰有余。

    且城中又征召了数千民壮,再加上后方之物资人力,在此挡住敌军不在话下。

    赵治到县衙商量了一会儿军情后,便又回到给赵治部安排的衙堂与众将议事,传达指令。

    他召集众人将秦朗安排给他们的城防任务尽数说了一遍,又道:“若是你们无异议,这便下去准备吧。如今时间刻不容缓,需早做准备才是。

    我部麾下尽是些新兵,毫无临阵经验,战事一起,军心极易浮动。所以我们更要注意军纪,不得骚然城中百姓。若是引发骚乱,本校尉定斩不饶!”

    “喏!”

    众将应了一声,正要转身离去,却被陈迹叫住:“慢!且等等,我有事情要说。”

    众人回头看去,只见陈迹抱着一张堪舆图走到大堂中央,将其摊开。

    “言痕,你这是?”

    赵治不解问道。他刚才就看到陈迹在一旁研究堪舆图,说不得现在是有了新发现。

    “校尉容禀。属下刚才细细察看了这兴丰县周遭之地形,发现离县城十余里地处,有一山谷,正是易守难攻之处。

    且旁边便有水源,地形复杂且隐蔽,敌军外来没有舆图,只要我们小心些,定不会发现此绝佳之处,正适合安营扎寨。

    校尉再看,此处临近大路,敌军若要开至城下,必走此大路。若是我们能找准时机,未必不能又有偷袭其之机会。

    且不论其他,我等可与城中自成犄角之势,相互照应。若是敌军攻打城池,我军自可从背后攻击,反之亦然。

    就算敌军分兵攻打我们两处,我等亦可按照地形坚守,敌军轻易攻打不得,则能大大减轻守城之压力,如此一来,便可争取时间。

    同时,此山谷附近便有一岔路口,正好是后方粮道必经之路。我等一旦扼守在此,也可更好地接应,大大有了回旋之地。

    虽然如今城中粮草充足,但总要以防不测,粮道之安全,是必须要保证的。

    而且向外传递消息也更容易了些,防止敌军彻底封锁我军,致使兴丰成为孤城。”

    陈迹指着堪舆图,向赵治和众将官说了一遍自己的想法及分析。这堪舆图是他刚问县衙官吏要的。

    这地方绘制的本地堪舆图,就是更精致详细了些,至少能让他看懂。

    “言痕此言有理!校尉,依末将之见,或可按言痕之计行事。我军若是全部困守孤城,未免太过被动了些,还是要有主动出击之机会才好。

    虽然我部尽是新兵,但只要依照地利做好防守,看准时机小规模袭扰敌军,一来可以使敌军为之疲惫,二来也可进行实战提升我部战力。”

    见众人都沉吟不语,好似都还在思量可行性,王林便率先说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力挺陈迹。

    “是极是极!在末将看来,一味守城,就连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都可能被日复一日的攻城围城消磨意志士气,最终兵败,更何况是这些新兵。

    敌军无论如何,都在这几日的战事中,得到了不少临阵经验,自比我们高上一筹。若是按照言痕之计,打上几个小胜仗,自然是极好的。”

    钱猛这时也出列说道。

    随之众将官也出声符合。不得不说,陈迹的这个计策确实有不少优势。

    “那便如此罢。我这便去与秦郡尉商量此事,若是他同意,我们便去此地安营。”

    说罢,赵治带着赵四赶往县衙大堂,众将也不走了,继续在原地商量这个计策。

    赵治来到大堂,秦朗正和几个参军、主簿议事。他发现赵治的身影,便说道:“修本怎么又回来了,可是军中有事?”

    赵治军队的情况他是了解的,他就怕这些新兵不能很好的完成他布置的任务。

    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陛下,该上路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予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予暮并收藏陛下,该上路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