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以大将军吴航为首与一众求战的积极分子决议下:

    决定兵分两路攻打晋!

    东路军由玉门西出再次攻打晋东边重镇伊州城,

    西路军则借道吐蕃高原一路往北攻打晋典合城。

    此二路兵马由西路军先行发起进攻攻打典合城,先杀晋军一个措手不及,攻下典合城之后便驻扎在此城原地待命!

    或可与攻打伊州的吴军前后夹击,

    或可直捣黄龙直接扑向西京城。

    而东路军

    伊州一向被晋视为重镇,且有精兵把守,而且城宽墙厚,就算放松戒备,也不容易攻打。

    能打下则最好,打不下吸引晋军注意,分散其兵力也好。

    两路大军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并没有哪一路是主力部队,全凭带军主将随机应变。

    这便是大将军吴航与诸将讨论出的主意,并且得到了李思明的认可。

    但是照此说的话,便是首先要得到吐蕃赞普的认可,要不然到时候晋吐蕃南北夹击,吴军定大败无疑。

    虽然吐蕃内乱之际,无力顾霞其它,但是若要以为吐蕃好欺负那便大错特错了,此事吴军深有体会。

    早在先帝李平在位时,便前去招降已经因内乱而落寞的吐蕃,遭到了吐蕃赞普的拒绝,先帝大怒便派大将讨伐吐蕃。

    吐蕃当即便停止了内战,一致抗外,虽然吐蕃战力大不如以前,而且吴军开战前期也是节节胜利,但最终还是因为地形原因,加之团结起来的吐蕃人打的吴军是大败,七万人马全军覆没。

    建国之初,遭此大败,先帝脸上也无光,可这又能怎么办呢?

    打也打不过,之后两国便都相安无事。

    次日上朝之时,吴帝李思明提起吐蕃,当初战败逃回来的几员大将便羞愧的低下脑袋。

    尚书仆射开口道

    “陛下,

    吐蕃凶悍,刀兵相见

    不可

    不如我们采用怀柔之策”

    哦?爱卿说说是何怀柔之策啊?

    “俱传报,虽然吐蕃内乱,但如今其赞普也有一定实力,我们不妨给予其王室粮食,兵器,铠甲,给予他肯定,表示我大吴愿意站在他这一边,想必他不会拒绝。”

    李思明听罢,当即表示准奏,并且派此人前去出使吐蕃。

    这黄升身高九尺,标准的一个大帅哥,早先在丞相李良佐幕下任职,一次外交事件之上吴帝李思明见其甚有辩才,便认命其为尚书仆射。

    吴帝李思明异常重视此次外交,吐蕃境内并不太平,为以防万一,命长乐卫将军吴成亲自带领长乐卫暗中保护黄升前行,而且明里还有左将军王杜武带领百余人随行。

    可见吴帝李思明对此次外交的重视程度。

    上次在伊州惨败,不但皇叔李秋身死,而且王方叛变,卫王李利群被绑的本源皆来自于伊州。

    吴帝李思明脸上怎会有光。

    两次大败,简直对吴国的声望有了大大的打击,

    最让吴帝李思明无法忍受的便是皇叔李秋战死,与卫王李利群被俘虏。

    虽然表面上李思明没有多说,但心底早就认为二人丢尽了皇家的颜面。

    每每提及伊州城,李思明便恨不能咬牙切齿生吞了这座城池。

    一路上众人坎坷一路,历经十多天才到达了吐蕃王城。

    半路遭到了多次截杀,抢劫的,被误认为叛军的都有,黄升,王杜武出发前百余人,到达吐蕃王城之时只剩不到十余名亲随。

    如果不是有王杜武一路互送,加之长乐卫的暗中保护,只怕黄升都到不了吐蕃王城便葬身这高原之地了。

    吐蕃赞普听闻吴国来使者当即便传召。

    “参见吐蕃王”

    黄升王杜武二人行礼道

    一路颠簸而略显狼狈的二人让人看了着实有点不像吴国的使者。

    黄升冷声嘲讽道

    “吐蕃内乱着实严重

    我大吴使臣一路行来,真是受尽了叛军的袭扰,

    难道吐蕃王管教不好自己的国人吗?”

    听完此话吐蕃赞普也自觉理亏,毕竟人家是使者前来自己吐蕃,现如今搞得如此狼狈,便也只得道

    “使者勿要生气,最近吐蕃境内叛军势大,不安全,待使臣返回之时,我必派人一路互送至吴国境内。”

    虽然吐蕃上次大战胜了吴国,但对吐蕃损耗也不小,而且吐蕃内乱之际,还是不要惹了吴国较好。

    “不知二位使臣此次前来我吐蕃所谓何事啊?”

    见吐蕃王客客气气,黄升也不废话直接说出来意

    “我们来帮助吐蕃王平定内乱,再次实现吐蕃一统,到时候吐蕃大吴联盟一同对抗晋国。

    吐蕃王意下如何?”

    吐蕃国师听罢不以为然

    “上次你们吴国大败于我吐蕃,你们皇帝怎么可能会联盟我们吐蕃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晋宏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林中一老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林中一老朽并收藏大晋宏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