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存的一些手稿来看。

    惠更斯设计的磨镜工具,外观上有些类似古代行刑的刀闸,也就是路易十六快乐架:

    ‘刀闸’上挂着一个小球,通过外力推动小球旋转,从而对玻璃进行加工。

    这套工具制备起来并不算难,也不需要太高的精度。

    毕竟在原本的17世纪,欧洲还没开始工业革命呢。

    不过与惠更斯设计有所不同的是,徐云对力矩方面进行了一些优化:

    一来是加了两根辅助绳,缩短了左侧的偏转力。

    二便是先让驴去给发条蓄力,接着再通过发条提供推力,省去了人力的支出。

    发条形变产生的能量持续时间很短,但瞬时量级却很大,对于精加工来说是个相当合适的工具。

    反正那头驴也是老苦力了,辛苦就辛苦点吧。。

    说到头还是那句话。

    驴再累,关徐云什么事呢?

    总而言之。

    按照徐云的规划。

    整个望远镜的制作耗时,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

    预计在八月中旬上下,便能进行第一次星空观测。

    至于显微镜嘛.....则要简单一点。

    毕竟整个过程中最困难的一关,已经在不久前被老贾他们解决了。

    哪怕没有干涉仪进行辅助,显微镜级别的小口径透镜还是不难制备的。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代加工玉石的技术就有些类似透镜制备,并且形成了产业。

    那种性质甚至已经超过了“雏形”的概念,都可以归属到早期应用的范畴了。

    只是那时候没有光学的详细概念,先民们算不出K(θ)的函数而已。

    因此眼下有了相关曲率半径的数据,在徐云拿出曲率设计图后五天不到,齐格飞便带来了个好消息。

    “王公子,幸不辱命。”

    院落中。

    齐格飞指着石桌上的三个小盒子,  笑着道:

    “公子所需的两类镜片都已制作完毕了,就在这几个盒子里头。

    左侧盒子中的镜片倍数最低,  中间其次,  右侧的则倍数较高。”

    徐云朝他道了声谢,  没急着去验收,而是先从随身的袖带里取出了一副由羊肠制成的手套。

    羊肠这玩意儿,  在古代其实不算在美食的“羊杂”里的,而是另有所需:

    它经常被用作小雨伞,甚至唐朝开始还有官方的店铺售卖羊肠套。

    因此在橡胶工业趋近于无的古代,  它其实是个非常优良的手套材料。

    只要通过之前制备的高浓度酒精浸泡去味,基本上和后世的橡胶手套没太大区别,至少做些基础实验那是绰绰有余的。

    戴上手套后。

    徐云按动开关,打开了三个盒子。

    只见此时每个盒子的中心,赫然都摆放着一枚灵巧的小透镜。

    按照齐格飞先前所说。

    其中左边的是十倍目镜,  中间和右边的分别是40与100倍的物镜。

    对显微镜有基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

    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  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但你别看10X100和25X40的放大倍率看起来同样是1000,  实际上,  二者的成像效果却差异很大。

    因为目镜反馈的是虚像,倍率并不需要太高,

    真正决定显微镜分辨率的镜片,  主要在于物镜。

    不过高倍率的物镜好是好,但它的使用要求也是非常麻烦的。

    比如它需要配合滴油才能使用,也就是术语上的油镜。

    这里的油通常指的是香柏油,通过柏木提取,特殊情况下用水也能勉强应付。

    这些油不仅要滴在物镜和盖玻片之间,还要求滴在在聚光镜和载玻片上。

    如果不滴油的话。

    呈现出的图像虽然能看,  但画质会下降的很厉害,  严重干扰观察。

    经常下小电影的同学应该比较能理解画质下降这四个字的意思。

    因此早在两天前,

    徐云便用之前蒸馏酒精的设备,配合电解池,再次对柏木进行了蒸馏。

    还记得当初徐云为啥特意交代要用弯曲的铜管吗,就是为这事儿准备的。

    只可惜,徐云身边的一群鲜为人没法明白他的苦心,白瞎了他的连环操作。

    失望.JPG。

    当然了。

    纵使有香柏油协助。

    由于设备方面的硬伤,齐格飞打磨出的镜片也不可能真正的达到百倍物镜的水准,也就是NA1.25。

    按照徐云的判断。

    这枚物镜的NA大概在1.之间,也就是0.28微米左右吧。

    这个分辨率比40倍的0.42微米要高,但比百倍物镜的0.22微米要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走进不科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新手钓鱼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新手钓鱼人并收藏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