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多前。

    在确定了建造飞机后。

    小赵很快便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在筹备各类矿石物资的同时。

    还迅速组织起了一支庞大的团队。

    这支团队总人数七百出头,大约有一半是工匠,一共三百余人。

    其中顶尖的技工除了齐格飞之外。

    还有三位来自各地的超一流工匠,也就是宋代的‘八级工’。。

    这个比例其实很正常。

    以1959年为例。

    当时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7000万人,其中被机械部记录在档的八级工一共有一千三百多位。

    第一代潜艇,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原子弹,  第一颗航天卫星都和八级工们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眼下宋朝的人口数量大约一个亿,离后世的十几亿差距很大。

    并且从事手工业的劳动者数量没有后世那么多,但出三五个八级工水准的大牛还是很正常的。

    毕竟八级工的关键说到底还是要归结于手工能力。

    和机械以及科技基础的相关性有肯定是有,但也不算特别紧密。

    古代的一些技艺,比如累丝,比如点翠,难度上丝毫不比八级工的要求低。

    按照徐云的计划。

    在整個制作过程的后半阶段。

    这几位工匠将会负担起重要的铸模任务,  直接决定飞机的成品率。

    而除了工匠模块之外。

    团队那剩下的二分之一的组成人员,则都是由小赵招募而来的......

    数算专家。

    就像之前说过的那样。

    科研,永远都不会是一个人的事。

    由于有上辈子的经验,徐云在发动机的参数上可以靠着自己——或者说只能靠自己来进行设计。

    因为这个时代除了他,没有第二个人具备发动机的设计能力。

    但除了发动机设计以外。

    很多数据的计算就必须要依靠他人协助了。

    这批数算团队招募自全国各地,负责人以老贾为主。

    同时韩公廉、刘益等人也在团队中担任了中高层的职位。

    虽然他们同样不具备发动机以及流体相关的知识储备,但计算能在这个时代却处于顶尖。

    在某些情况下,徐云只要给出条件和方程。

    纵使概念有些超纲,一个数十人甚至更多的小组演算之下,也依旧能够得出成果。

    毕竟在向太后逝世到政变的那三四个月时间里,徐云可没少给老贾等人灌输新鲜知识。

    在最近一段时间,甚至涉及了部分——注意是部分的微积分知识。

    这支数算团队也被安置到了制器局内,小赵为他们规划出了一个庞大的院落。

    当徐云来到院落入口处时,  院落中正显得非常热闹:

    或许是场地有限的缘故。

    此时明明已经入夜,  院落中却依旧摆放了大量桌子,上百人在当中做着数学演算。

    其中有独自一人默默计算数据的。

    也有三三两两分工合作的。

    还有一些似乎遇到了某些问题,正聚在一角小声的进行着讨论。

    例如此时靠近入口的一侧。

    便有七八位文士模样的数学家聚集在一起,  好像在交流着什么。

    徐云见状顺势走到几人身边,饶有兴趣的听了起来。

    率先开口的是一位穿黄色衣服的中年人,只见他指着桌上的两张算纸,说道:

    “欧兄,阀片厚度为百分之一寸,喷管截面设为天元。”

    “容积已定,可为何你我所算的结果却不尽相同呢?”

    另一位黑瘦男子闻言伸出手指,在某个栏目上划了一横:

    “邹兄,依小弟看来,你应是算错了那个名为‘轴向力’的数值。”

    “它的前式理应是三分之一,而非四分之一矣.....”

    黄色衣服的邹姓文士却摇了摇头,说道:

    “非也非也,吾乃是按桐屿先生所教的曲线状渐变方程入的手,数值必为四分之一,错的是你.....”

    徐云听了一会儿,差不多明白了这几位文士在纠结的问题: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同等推阻比定义下的单位截面推力计算。

    涉及到了阀片厚度和喷管截面,同时还涉及到了反射以及音速的问题。

    先前在组织数算团队的时候。

    考虑到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徐云特意和老贾一同制作出了一本指导手册。

    手册上对一些超维概念进行了定义,

    比如引力常量是6.67259×10N·m??/kg??,光速是每秒三十万公里等等。

    也就是说你别管这数字是怎么来的,总之按这个数字去套,最后把答案报上来就行了。

    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走进不科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新手钓鱼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新手钓鱼人并收藏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