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李卫东的提醒,泄密的事情,再没有发生。

    这让那些心怀不轨的洋鬼子,很是疑惑。

    本来都不用怎么套话,就得一些关键的技术。

    只是吃了个午饭功夫,怎么这些华夏人就变聪明了呢?

    洋鬼子们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老老实实的做生意。

    ....

    而李卫东在跟着老毕转悠了一圈之后,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

    这时代的人,对于我们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实在是太不自信了。

    有很多销售同志在谈判的时候,生怕产品卖不出去。

    宁愿自己吃点小亏,也要把产品给推销出去。

    殊不知洋鬼子其实对于这些产品眼热得很,只是为了赚得更多的利润,而有意打压价格。

    这种情况就算李卫东知道,并告诉了老毕,也没有任何的办法。

    因为这次的交易大会,有很多时候,是咱们人在跟自己人竞争。

    一些兄弟厂为了取得业绩,是不在意吃点小亏的。

    你要说他们不懂吗?

    其实他们比谁都明白,只要能把外汇赚回来,那就是最大的功劳。

    而且,曾今屹立在世界之巅的自信,因为解放前的战乱,还未彻底恢复过来。

    一直到李卫东生活的那个时代,民族自信才逐渐恢复过来。

    可以说,90年代前出生的人,有很多都是信奉外国月亮比较圆的。

    看着广交会上热火朝天的模样,李卫东其实也有些眼热。

    他知道有几种很简单,便可以制造出来的产品,正是洋鬼子们需要的。

    只不过现在不允许私人交易。

    并且,工厂生产任务也是上面调度的。

    没有上面的批文,谁敢给你‘代加工’?

    只能按捺下来,等过些年环境变了,再来考虑这些。

    广交会持续了五天。

    这段时间李卫东一直陪在老毕身边,帮他处理各种事情。

    眼看就要闭幕了,老毕大手一挥,给李卫东放了个假。

    李卫东总算有时间去干自己的事了。

    他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供销社。

    结果失望的发现。

    供销社的产品价格,其实跟京城的价格也差不了多少。

    李卫东只能选择放弃,将目标转移到别的地方。

    都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好不容易来一趟,总不能空手而归的。

    本来李卫东是想去中英街。

    但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年头的中英街还是禁区。

    想要等它开放,还得等上一二十年。

    没办法,李卫东只能辗转到了黑市。

    黑市里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他看得都舍不得挪开眼睛了。

    像墨镜之类的小商品,在此时已经有了,而且价格也不算贵。

    羊城的人脑子活。

    并且,胆子也大,在市郊的村子里有不少黑加工厂。

    至于鸡毛换糖,那更是常规操作了。

    李卫东靠着万倍经验,很快就学会了粤语。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操着粤语的李卫东,很快便变身成了当地人。

    在包下一个摊子的墨镜后,李卫东被当成了大客户。

    之后李卫东试探了一下,这个长着一张鞋拔子脸,绰号墨鱼宗的商贩。

    得知他的货品,都是从港岛那边走私进来的时候,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丝明悟。

    他现在没通行证,去不了港城,但这些人却是有门路的。

    随后李卫东又试着问了下墨鱼宗,想看他能不能弄些别的东西。

    没想到墨鱼宗满口答应下来。

    好家伙,这算是遇到大鱼了!

    不过两人是第一次合作,李卫东自然不敢将希望都压在对方身上。

    只是试探性的要了一百幅墨镜。

    要是对方能完成,之后再来谈其它的。

    货源搞定了,接下来就剩下运输渠道了。

    李卫东打算把运输交给蔡晓光,毕竟他跟铁路那边的人熟。

    不论是京城到吉春,还是京城到羊城,其实都是一个系统的。

    万科老王的第一桶金,就是因为打通了运输渠道,靠着倒腾玉米赚来的。

    李卫东现在比他早了快二十年。

    这事一直有人在干。

    只不过都是小打小闹,不敢大搞罢了。

    直到离开羊城的前一天,墨鱼宗总算把李卫东要的一百幅墨镜给送来了。

    李卫东检查了一下,做工跟他之前看得相差无几。

    便又跟墨鱼宗定了一千副墨镜,外加其他的一些产品。

    至于结算的方式,李卫东决定以货易货。

    用在蔡晓光那弄来的东三省特产,来交换墨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四合院:从开大车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向东向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向东向东并收藏四合院:从开大车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