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珠来到晚明的江南,常入耳的,除了昆腔,便是弋阳腔。

    在松江时,精研戏曲的张岱,就向郑海珠预言过,弋阳腔是高腔,且出名的几个班子愿意适应北方语言,会比昆腔在北方更受欢迎。

    此回果然见到鲁王府请来弋阳腔班子,郑海珠颇为惊喜。

    作为两世都到处奔波的人,她最愿意欣赏的,就是文化的融合,心态的开放。

    不过现下,她只听方班主唱了几句高音,就打断他,要拉着他随朱以派的亲随,去靖国将军府,向朱以派夫妇叩谢。

    吴邦德明白郑海珠要趁着今日之事还热乎着,赶紧到小殿下面前混个脸熟。

    他立时给两个侍卫塞了好处,请他们引路途中,弯去兖州官驿,好让郑海珠去取礼物。

    如此一番折腾,来到朱以派府邸前时,天都黑了。

    但里头很快出来管事的婆子,将三大一小带到中庭的小暖阁,吩咐小丫鬟端来食盒,里头摆着豆腐皮包猪肉馅的饼子、白面馍馍、胡辣汤等吃食,客气地请郑海珠等人先用晚膳。

    婆子甚为和颜悦色,虽端着气派,却柔声叮嘱方班主慢点喂娃娃。

    待诸人吃完,婆子才出了暖阁,不多时,引着朱以派和郭氏过来。

    郭氏身后还跟着奶娘,手里抱着个比筱棠年岁大些的女娃娃。

    郑海珠见那女娃的面貌,就是个缩小好几号的朱以派。

    「妍儿,」朱以派转头道,「这是爹爹和娘今日遇到的小妹妹,你将布老虎给她。」

    妍儿从奶娘怀里滑下来,走到筱棠面前道:「我娘和我挑了一个大的,你夜里抱着它睡觉,可舒服了。有老虎守着你,歹人不敢抓你。」

    方班主忙拽着筱棠一叠声道谢。

    郑海珠与吴邦德适时上前,见过朱以派和郭氏。

    郑海珠将与方班主和筱棠的前缘解释一番,自然地引到自己在江南的经历,继而打开箱笼,奉上最体现韩媛绣特色的宋画山水花鸟绣帕。

    山东的鲁绣名冠北地,设色奔放艳丽、图桉大气滂沱,亦是历代巧匠的心血。

    但凡事都有些「远香近臭」的定律,郭氏自小看惯了鲁绣,已无甚新鲜感,此刻乍见皇家贵胃极为推崇的宣和画谱,竟被绣在了质地上乘、如轻舞薄云的绢帕上,顿觉又新奇又雅致,一时赞不绝口,执起帕子轻轻摩梭走线,还问了些如何辟丝的内行问题。

    郑海珠心里,渐渐地更有底了。

    莫看朱以派个性强悍,在公事上容易发脾气,但他骨子里的阶级观念,或许真的不太深重,从他昨日主动邀请自己和吴邦德去跟着张耀芳赴宴,以及对于府中仆婢待人接物的调教上,多少就能看出来些。

    不过,社交也要循序渐进。

    郑海珠盯着屋中瑞炭红亮的精美铜盆,并不打算急吼吼地就提柴炭山有煤的事。

    自己和吴邦德,先去查探了再说。

    ……

    「郑姑娘,这些田地湖泊,大部分都是鲁王的,也有些是鲁王赏赐给郡王和镇国将军的,或者作为郡君、县郡们的陪嫁。地都很肥,湖塘里的产出也不少。」

    从兖州府城往东边柴炭山去的骡车上,穆枣花指着两边的景象,向郑海珠禀报。

    郑海珠眺望村庄沃野后,问道:「郡王们都是谁」

    「有泰兴王,宁德王,长泰王。不过将庄子经营得最好的,倒是一位镇国将军,是泰兴王的嫡子。这位镇国将军的庄子里,田亩果园十分齐整,还有好大一片鹿园,老乡说,割鹿茸的时候,镇国将军会亲自来看,鹿茸也不是拿回府里,而是找药商来收了换银子,好几次正遇上鲁北逃来的饥民

    ,就施粥赈灾了。」

    穆枣花对答如流,难为她连几个郡王的名号都记得那么清楚。

    郑海珠对这两个情报员颇为满意的同时,又不由再次感慨,那朱以派,在王侯子弟里,着实算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老朱家到了这一代,无论紫禁城里住的那些,还是各地宗藩,不做混吃等死的蛀虫、热衷于多种经营挣钱、能厚待百姓的,凤毛麟角。

    一旁的吴邦德,则始终面无表情地听着。

    忽然之间,他看到路边竖着一块刻有「云山营」三个字的大青石,开口问道:「附近有驻军」

    穆枣花道:「大牛和我也去探了,一路上有「营」字的屯堡是三个,都是些老弱军户,给历代鲁王墓守陵的,与戚总兵那样厉害的营军,不是一回事。」

    穆枣花的口吻变得小心翼翼,眼眸也垂下来。

    那日遇到流民、被吴邦德狠狠训斥后,她与这位「局座」讲话时,再不敢看他的眼睛。

    吴邦德双眉一松:「紧张什么。你们这次侦查,很细致,没见郑姑娘满意得直点头么」

    穆枣花咬咬下嘴唇,嘴角很快起来,挂上欣悦的笑容。

    车到柴炭山,空气里一股浓浓的焦炭味。

    另一个情报员李大牛指着西面山头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明英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空谷流韵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空谷流韵并收藏大明英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