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此国,原无文字,从中国引进汉字,然后才慢慢发展出比较简单的平假名、片假名体系。

    此世的日本,贵族与读书人,或者永海这样有文化的僧侣,自视很高,书写都坚持汉文,不用假名。

    【鉴于大环境如此,

    故而永海虽不会说汉话,见过名琴后记住上面的汉字,并清晰地写出来,实在是小菜一碟。

    郑海珠盯着端正漂亮的四个汉字,想起王月生曾说过,冠以松石间意的前朝名琴,至少有两把,一把落款绍圣二年东坡居士,一把则是哲宗的弟弟徽宗时斫制的,落款为宣和二年御制。

    她正滴咕,不知永海在爪哇所见,是否同名的古琴时,却见永海面带崇敬,重复着三个音节艘销哭,艘销哭,然后又伊哩哇啦一串日语。

    她自然又回头去看刘香,希冀听到这些音节的口译。

    刘香在这短暂的回合中,已想明白,自己若在转述中遮遮掩掩,不明智。毕竟颜思齐也懂日语,后头郑海珠定要与颜思齐宴请日僧,交谈定会更加深入。

    不如照实翻译,看看郑海珠的反应,是否对王月生献琴一事起疑。

    刘香遂凑上去,笑眯眯道:郑姑娘,这东瀛人呢,但凡识字读书的,头一个崇拜李白,其次便是苏东坡。东营话艘销哭,就是指苏轼苏东坡。永海师父讲,他看到的那架琴,是苏东坡的。

    郑海珠了然应道:哦,如此。

    刘香等着郑海珠继续打听松石间意的情形,不想这妇人话锋一转,诚挚道:永海师父,玛贝尔说,你会用我们闽人的话鼓琴而歌,可会唱苏东坡的词?

    永海道:在下研习过苏先生的诸多诗词,但与爪哇的明人师父相处的几日,师父只教了我两首琴歌。一首是唐人王维的诗,一首是宋人辛弃疾的词。今日愿为诸君弹唱,请多指教。

    言罢,僧人落落大方地盘腿而坐,置琴于膝上,拨动丝线,缓缓开口。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就像完全不会说广东话的人,仍能唱好粤语歌一样,不会说汉话的日僧,学唱这闽南口音的琴歌,却是字字肖似。

    郑海珠完全听懂了,面上挂着欣赏赞许之色,心中涌起的诧异,实则更甚于片刻前的疑云涌动。

    这日本和尚的中国老师,不一般啊。

    倘使在江南那样的人文阜盛之地,莫说读书人,就是秦淮河的姐儿,给诗词配这样雅正的琴谱,也不稀奇。但南洋的爪哇岛,就算有华人,也多为闽粤海商海寇,或者先民移居彼处的农耕乡民,竟还能找到能弹着古琴唱王维和辛弃疾的中国人?

    莫非,又是台南女酋长文阿嬷那样,是南宋崖山海战后,逃过去的读书人后代?

    一曲奏罢,郑海珠合掌赞道:王维乃佛门子弟,其诗有画意,更具禅意。辛弃疾乃我汉人崇敬的武将,心怀故国,词多旷达,与苏轼并称苏辛。师父的琴歌之中,将禅意与怀念都传达得很好,可见师父在爪哇不但遇到了好琴,还遇到了高人。

    这般在大明但凡读过私塾的男女都能织出的辞令,刘香听着却是心惊。

    郑阁老不是说过,当今这一任的主上,颇有建文帝遗风,精研佛学,又更有太祖的影子,誓要夺回江山。

    此刻听这东瀛和尚唱的歌,又是参禅又是怀国的,想来他在云游时所遇之人,必是主上无疑了。

    那把琴,哎哟那把琴,郑阁老说松江那个方家后人,假托自家珍藏,拿去给郑氏交了投名状,这下岂非要

    穿帮?

    刘香心里惴惴,连带面上亦有神游之色。

    郑海珠却只道他是带队伍的人,战后一屁股的事,不耐在此做翻译。

    郑海珠当然记下了琴的疑点,也对王月生打了个问号。王月生当初不是说,自己的松石间意,在杭州友人处珍藏?

    好在那把名琴由黄尊素卖给了扬州的盐商,离松江不远,大不了带日僧永海去江南游历时,瞧瞧去。

    郑海珠此刻,并不觉得能就地查清真相、得到答桉,便想将时间放在更长见识的事上,且还要继续培养一下能扛任务的玛贝尔。

    她于是与永海告辞,让玛贝尔随自己,跟着刘香往乱烘烘的海滩走去。

    包括普特曼斯舰长在内的荷兰俘虏,被大明军士清点人头后,集中看押。

    但里头有些明军,比颜思齐的台南水师和郑益的福建水师,瞧来肤色更深,且互相说的,也不是郑海珠能懂的闽南语。

    刘大哥,这些都是你从南洋招来的壮士?郑海珠问道。

    刘香点头:他们论来,和颜大哥的岳母一样,也算宋室遗民了。他们的祖先,是渤泥南面的顺塔国人。宋元崖山海战,宰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有宋人假托是陆相爷的儿子陆自立,率领仅剩的宋军壮士,漂海到爪哇东边立国,繁衍生息,以图复宋。后来江山又回到了我汉家手里,顺塔国便向大明朝贡了。

    郑海珠好奇道:哦,渤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明英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空谷流韵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空谷流韵并收藏大明英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