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那边在确立了三位中郎将的人选之后,便开始准备分配任务,但是在这个时候,刘宏的圣旨到了何进的面前。

    是吕强来代替天子给何进传圣旨的。

    圣旨的具体内容,旁人皆不知道。

    但是当吕强走后,何进随即上表,根据战场的形势,奏请朝廷再遴选一位中郎将,用以平叛黄巾。

    刘宏顺理成章的准奏了。

    随后,负责征伐黄巾的第四位中郎将出现了,就是刘宏的皇弟——刘俭。

    中郎将并不算是一个军职,只是临战时朝廷临时为统兵者设置的将军之称,用他们以为征伐。

    先前按照何进的规划,只任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人为中郎将,负责征讨河北、汝颍诸地。

    本来已经基本议定的事情,不知为何临时又改了规划,天子将皇弟刘俭也委任成了一路中郎将,持节,与卢植、皇甫嵩等人并列。

    不过他虽然年轻,但身上毕竟有北地之功傍身,若是委任以一路统帅,倒也说的过去。

    于是,何进重新进行战略部署,让刘俭独自统领一路,另除了北军五营中的越骑营外,还予以他两万五千三河新募之锐士,由其单独率领一军,前往南阳郡救援。

    虽然没有弄明白朝廷的意思,但既然是朝廷的委任,刘俭就不推辞,他在塞外也曾多与卢植学习军略战阵,对于战场中的布阵和粮草诸事,也多有了解,独领一军的话,刘俭自认为没问题。

    更何况,他还有徐荣为辅。

    在受任中郎将之职后,刘俭立刻向朝廷请谏,请调下邳县丞孙坚为佐军司马,与自己会师共同讨贼。

    其实,朱儁已经先与刘俭几日向何进谏言,请调孙坚了。

    但是何进找到了刘俭,将朱儁的奏疏给他看,并告知刘俭,自己会先将刘俭的奏疏呈递上去,至于朱儁那边的奏呈,何进特意会故意晚一两日呈递。

    而到时候刘俭的奏呈先发上去,先行征调孙坚来军中协助的人,自然也就变成了刘俭。

    看来何进对于刘俭对他的提醒,让他荣登“大将军”之位的恩情一直记得。

    一来二去,刘俭与何进的交情算是结下了。

    ……

    四月,就在新任中郎将刘俭整备兵马停当,准备率兵前往南阳战场前,一個意想不到的人送来了名刺,要来拜会刘俭。

    这个人是他宗族叔父,刘焉。

    对于刘俭来说,刘焉也算是他的恩主,毕竟当初若是没有刘焉帮忙,刘俭是无论如何也当不上汉室宗亲的。

    为了显示当侄儿的礼节,刘俭派人反送了名刺去刘焉府上,言自己会亲自走一趟刘焉的府邸,拜会对方。

    刘焉在自家暖阁见了刘俭,同时向他介绍了一位刚刚抵达雒阳的老者,此人也算是刘焉的故交,乃是大汉有名的谶纬大师,董扶。

    所谓的谶纬之术,类似于神学,通俗而言,这一位就是汉代的神棍大师。

    董扶已是七旬多近八旬的高龄,在这个平均寿命极短的年代,可以算是祥瑞中的祥瑞。

    何进此番刚刚登上了大将军之位,为了彰显其文治,同时也是便于立威施恩,便立刻向朝廷举荐了一批贤能入京,七旬高龄的董扶就是其中之一。

    董扶入京后,既得拜侍中。

    今日,刘焉邀请这位故友同刘俭见面,不知心中究竟在打什么思量。

    毕竟,依着刘俭的记忆,在今日之前,除了在刘宏的西园,刘焉不曾私下与自己交往过一次。

    如果说他因为自己要出征,而给自己来送行……那刘俭是断然不会相信的。

    刘焉为刘俭介绍完董扶之后,又关切的询问了一些刘俭关于出征的事宜,同时又是千叮咛万嘱咐,告知刘俭此番出征千万小心,战场之上刀戟无眼等等,尽显一个伯叔辈对子侄的关爱之情。

    刘俭不紧不慢地听完刘焉跟自己说的这些没有营养的话:“叔父厚意,俭皆心知,此番出征一定多加小心,慎之又慎。”

    刘焉叹息着道:“那就好,对了,贤侄,如今黄巾蛾贼势起,诸州皆乱,战祸大起,依你之见,数年之内,我大汉江山,当陷于何局?”

    刘俭心中暗道:“这才是他今日真正的目地,直到现在方才说出来。只是他到底想要做什么?”

    当下,便见刘俭不动声色地道:“不知皇叔有何高见?”

    “贤侄,依照老夫来看,此番蛾贼造反势大,纵然能够平定,然数年之内,余贼必定是络绎而出,蜂拥不绝,依照老夫看,数年之内,诸州不定,海内不宁。”

    听到这里,刘俭大概已经明白刘焉要说什么了。

    想不到只是黄巾起义刚刚兴起,这老家伙心中就已经开始有了这个想法?果然是深藏不露,着实是大汉的好皇叔。

    “皇叔心系万千黎民,心怀江山社稷,侄儿深感敬佩,只是形势已经如此,我等又徒增奈何?”

    刘焉捋着须子,看了身旁的董扶一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给玄德当主公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臊眉耷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臊眉耷目并收藏我给玄德当主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