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弼在泰山军诸将中是很低调的一个,这也和他的经历有关,饶是谁被自家族长如猪狗般搠一刀,谁心志也会不一样的。

    他本自诩族中英俊,觉得就是在旁支,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也是能收获属于自己的荣耀的。但薛氏壁外三道岭,他族长给他的一刀,让他真正明白了,什么才是有些东西从出生就决定了,在努力,这些东西都不是你的。

    索性,这世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至少有像渠魁一样的英雄,他就要给这世间带去公平,让每个努力的人都能有机会获得他自己的荣耀。

    是以谢弼心智虽变但并不死,反而比过去更加坚韧,结果就是他谢弼没有了过去的张扬,反而内敛低调起来。

    但低调归低调,谢弼却无疑是军中公认的智将。

    有一次,张冲曾问军师何夔:

    “诸多部将中,如丁盛、典韦、田俊者,可为良将呼?”

    何夔道:

    “丁盛是勐将,非谋将;典韦是斗将,非领将;田俊是骑将,非大将。”

    张冲不置可否,而是问:

    “叔龙以为,孰为良将呼?”

    何夔道:

    “关羽勇而义,张旦智而言,谢弼谋而仁,李大目力而威,于禁信而严,皆为良将。”

    张冲沉默了一会,说了这样一段话:

    “孙子曰,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张冲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何夔点评军中诸将,别看都是什么勇、严、仁、义的好词。但实际上呢?这些人性中的闪光品质也可以成为你的缺陷。

    就比如你这人非常爱民,那敌人知道后,就专门去城外杀你百姓,逼你出战。如果你只是爱民,见不得百姓枉死,那你就会中了敌人的陷阱,覆军杀将就在眼前。而如果你是个非常在意自己名声的人,那敌人知道后,送你一套女人的衣服,羞辱你,有这样性格的人一定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出站,到时候又是覆军杀将。

    所以啊,我们总以为坚韧、廉洁、仁爱、勇气这些都是人性的闪光,诸将门也以此而要求自己,这是好的,是对的,但却是不够的。

    为将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明正奇之道,这不仅是用兵要正奇,对自己的性格、情绪都是如此。仁义是秉性,要坚守,但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时候的仁义才是更有用的。

    用张冲后世的话来说,将领一定要懂唯物辩证法,这东西可以学一辈子。之后这段话就被张冲记录在了随军学堂的《将略》一课,让诸将时刻警醒。

    回到谢弼,他过往军功并不多,因为当时军中擅于筹划的并不多,所以他就时常被留驻根据地辅助度满。而这一次出征,张冲有意抬举谢弼,就让他作为前军先锋。

    谢弼也不负所托,涉水铺路拔砦都做的妥帖,不仅如此,谢弼的性子还谨慎,遇到险峻山崮都会发背旗哨探,然后再行。

    他们在汶水的一处浅窄处架设了一道桥梁,然后过了河来到了汶水西岸。后面的路就需要沿着西岸走了。

    等走到一处群山前,虽然这些山都不怎么高,但正好处在谢弼的行军道旁,左边山,右边水,正是理想的埋伏之所。

    谢弼有点惊疑,遂令所部停军。他喊来向导问此为何山?向导说这里是皋山。

    谢弼沉思了会,令探马上山探查,只片刻,探马回报,有一只汉军正伏在山上。谢弼一方面令人回报中军,另一方面让鼓手擂鼓,惊出汉兵。

    果然,知道伏击已泄的汉兵,再不隐藏,便在山上招展旗帜,宣威于道。

    之前张冲猜测的没错,章县的黄氏部曲和县卒的确和无盐刘氏合兵了,但张冲不知道的是,这次合兵的不仅仅是无盐刘氏,还有其他各县卒兵部曲。

    东平国一共七个县,除了富成、须昌、宁阳三县较远,其他如寿张、无盐、东平陆、章县都是在汶水上的。这次合兵,七个县直接就来了四个县的县卒部曲,他们就是要在这里消灭北上的泰山军。

    没错,他们知道泰山军的实力,也知道这波贼寇已经摇身一变为黄巾军了,所以他们没有任何幻想,直接合兵一处伏击泰山军。

    东平国的反应是非常迅速及时的,而这一切都需要归功于东平国国相李瓒。此君为颍川襄城人,天下知名。

    到底有多知名呢?

    这么说,天下士大夫没有不认识他的。只因为其父叫李膺,那个天下楷模的李膺。襄城李氏本就是公族之家,后来李膺更是为清流党人之首,门下弟子千人,可以说门客故吏遍天下,后来第一次党锢被抓,又在第二次党锢中康慨就义,更是让李氏清名推到了一个高峰。

    所以当李瓒军令一下,各县立马响应,因为他就有这样的威望。甚至于东平王刘凯都将自己的卫军交给了李瓒,让其统带。这是非常罕见的,一般而言国相和当地封地王的关系都不会很好,因为国相毕竟侵夺了郡王的权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犁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请叫我陈总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请叫我陈总长并收藏犁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