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安答战争”(上)(1/2)
军府的名字,一听就是致敬唐朝的。
大概当初,李天策确实想再现唐朝的光辉。但由于紫帐汗国的文化水平和所处环境的问题,这个设置也和其他所有制度一样,细究起来,完全是个混杂了不同文化各种元素、和自我寻思的超级大杂烩,也不知道他到底更像谁。
希腊学者们喜欢把南衙各卫和各个军府都叫做军区,据说是因为他们古时候也有大小军区的区分。紫帐汗廷则坚持认为,卫对应的才叫军区,军府就是军府,还特意颁发了一套标准汉文名,防止文件中搞混。至于谁对,郭康自己都搞不清楚,反正就这么叫得了。
军府的出现比卫晚,而正规化则更迟。
海伦娜太后驱逐李应麟之后,规模庞大的各卫被拆分。这一行动,受到了很多新兴军将、李家旁系、乃至郭氏等更“文职”的世侯支持,让手里看起来没兵权的太后敢于赌一把,而孤家寡人的李应麟只能跑路。
此后,“卫”从一个独立的编制,变成了行省的下属官署,也渐渐失去了指挥职能,成了个专职的军政机构,只负责平日里士兵的登记、训练,和日常的人员管理、补贴发放之类。
大家也更加倾向于使用“行省军区”的说法,而理论上军区下属的“卫军”,实际上已经成了历史名词。地方军队的指挥权,被拆散到了州府一级的军府中。
和喜欢摸索、寻思的李家两代人不同,海伦娜太后显然从一开始,就有很明确的目标与计划。
她希望,把长期扩张和世侯瓜分形成的凌乱政区规范化,建立“行省——军区”、“州府——军府”、“乡村——百户”三个等级、互相对应的制度。
不过,在赶走大刺头李应麟、试行拆分成功后,她首先推行州府单位的地方,是在西边的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地区曾经也是东罗马的领土,随着帝国衰落,渐渐独立出来。塞尔维亚大王斯蒂芬·杜尚执政时期,国力强盛,一度控制了东罗马欧洲故地的大部分。
杜尚自称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联系威尼斯人,准备海陆并进,拿下君士坦丁堡,建立新的罗马帝国。威尼斯人害怕他一家独大,没有答应,才让他没能成功。
然而,和对面强人辈出的奥斯曼相比,塞尔维亚帝国却只兴盛了这一代人。杜尚去世后,继承人无力控制局势,国家很快陷入了内讧和分裂,甚至发生了太后想获取领地,从帝国独立出去的离谱事情。
塞尔维亚人也试图复兴,并趁着奥斯曼主力赶往小亚的时机,集结了超过五万人大军,南下进攻,准备夺回之前丢失的土地。
当地留守的奥斯曼军队至多只有四千人,指挥官是苏丹穆拉德一世的老师沙欣帕夏。他研究了塞尔维亚军队的情况,认为不需要畏惧,并挑选了一支据说只有八百人的精锐,向塞尔维亚营地发起夜袭。
塞尔维亚军队果然直接溃败。皇帝和他的弟弟、以及众多贵族,都在战斗中被杀。败兵涌入营地旁的马里察河,数千人淹死在河里。希腊学者记录说,战死者的血把河水染成了红色。
这一战十分经典,至今都在郭康他们的兵法教材上。而此战后,塞尔维亚帝国也基本崩溃,丧失了争夺霸权的能力。
塞尔维亚人被移除的消息传到君士坦丁堡,官家惊恐不已,担心奥斯曼会大举北上,夺了鸟位。
眼见着塞尔维亚靠不住了,只能赶紧拉拢紫帐汗国,开出了一系列条件,希望借助他们帮忙,来对付奥斯曼人。
这也是紫帐一系,争夺罗马统治权的开始。
到海伦娜太后执政的时候,塞尔维亚地区虽然名义上归属罗马,但各地依然是军阀割据的状态。于是,海伦娜太后多次借着封赏、调停之类的名义,召集塞尔维亚贵族们。
太后声称自己要维持公平,规范封君、封臣间的秩序,于是经常把汉世侯们带来的太守、知府之类的称号,发给那些中下层贵族。她还学会了蒙古人的习俗,天天让这些贵族,和自己的儿子约翰、巴西尔等结为“安答”。到最后,居然认了上百名塞尔维亚安答出来。
得到地图、印绶和头衔的贵族们纷纷趁机自立,仗着汗廷安答撑腰,不把大贵族们当回事。当地大贵族发起了数次叛乱,结果往往汗廷还没动兵,就自行瓦解。甚至有人被手下杀死,带着人头去汗廷讨赏。
大贵族们失去了势力之后,太后又开始折腾这些小贵族。只要有人发生冲突,太后就会介入,对双方进行“规劝”。她还以官职调动为理由,强迫一些贵族互换领地,不听话的人会遭到汗廷的打击,贵族采邑也会被废除,分封给更小的爵士、骑士们。
而对于那些愿意来到大都的人,她就会授予优厚待遇,把他们留在宫廷中。
此时,大都的状况已经恢复了不少,日渐繁华起来;很多乡下小贵族根本经不住诱惑,在此流连忘返。海伦娜太后则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作为一支力量,用以制衡其他势力,甚至包括那些“同胞”希腊人。
这些手段,郭康其实都听人说过,但换他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概当初,李天策确实想再现唐朝的光辉。但由于紫帐汗国的文化水平和所处环境的问题,这个设置也和其他所有制度一样,细究起来,完全是个混杂了不同文化各种元素、和自我寻思的超级大杂烩,也不知道他到底更像谁。
希腊学者们喜欢把南衙各卫和各个军府都叫做军区,据说是因为他们古时候也有大小军区的区分。紫帐汗廷则坚持认为,卫对应的才叫军区,军府就是军府,还特意颁发了一套标准汉文名,防止文件中搞混。至于谁对,郭康自己都搞不清楚,反正就这么叫得了。
军府的出现比卫晚,而正规化则更迟。
海伦娜太后驱逐李应麟之后,规模庞大的各卫被拆分。这一行动,受到了很多新兴军将、李家旁系、乃至郭氏等更“文职”的世侯支持,让手里看起来没兵权的太后敢于赌一把,而孤家寡人的李应麟只能跑路。
此后,“卫”从一个独立的编制,变成了行省的下属官署,也渐渐失去了指挥职能,成了个专职的军政机构,只负责平日里士兵的登记、训练,和日常的人员管理、补贴发放之类。
大家也更加倾向于使用“行省军区”的说法,而理论上军区下属的“卫军”,实际上已经成了历史名词。地方军队的指挥权,被拆散到了州府一级的军府中。
和喜欢摸索、寻思的李家两代人不同,海伦娜太后显然从一开始,就有很明确的目标与计划。
她希望,把长期扩张和世侯瓜分形成的凌乱政区规范化,建立“行省——军区”、“州府——军府”、“乡村——百户”三个等级、互相对应的制度。
不过,在赶走大刺头李应麟、试行拆分成功后,她首先推行州府单位的地方,是在西边的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地区曾经也是东罗马的领土,随着帝国衰落,渐渐独立出来。塞尔维亚大王斯蒂芬·杜尚执政时期,国力强盛,一度控制了东罗马欧洲故地的大部分。
杜尚自称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联系威尼斯人,准备海陆并进,拿下君士坦丁堡,建立新的罗马帝国。威尼斯人害怕他一家独大,没有答应,才让他没能成功。
然而,和对面强人辈出的奥斯曼相比,塞尔维亚帝国却只兴盛了这一代人。杜尚去世后,继承人无力控制局势,国家很快陷入了内讧和分裂,甚至发生了太后想获取领地,从帝国独立出去的离谱事情。
塞尔维亚人也试图复兴,并趁着奥斯曼主力赶往小亚的时机,集结了超过五万人大军,南下进攻,准备夺回之前丢失的土地。
当地留守的奥斯曼军队至多只有四千人,指挥官是苏丹穆拉德一世的老师沙欣帕夏。他研究了塞尔维亚军队的情况,认为不需要畏惧,并挑选了一支据说只有八百人的精锐,向塞尔维亚营地发起夜袭。
塞尔维亚军队果然直接溃败。皇帝和他的弟弟、以及众多贵族,都在战斗中被杀。败兵涌入营地旁的马里察河,数千人淹死在河里。希腊学者记录说,战死者的血把河水染成了红色。
这一战十分经典,至今都在郭康他们的兵法教材上。而此战后,塞尔维亚帝国也基本崩溃,丧失了争夺霸权的能力。
塞尔维亚人被移除的消息传到君士坦丁堡,官家惊恐不已,担心奥斯曼会大举北上,夺了鸟位。
眼见着塞尔维亚靠不住了,只能赶紧拉拢紫帐汗国,开出了一系列条件,希望借助他们帮忙,来对付奥斯曼人。
这也是紫帐一系,争夺罗马统治权的开始。
到海伦娜太后执政的时候,塞尔维亚地区虽然名义上归属罗马,但各地依然是军阀割据的状态。于是,海伦娜太后多次借着封赏、调停之类的名义,召集塞尔维亚贵族们。
太后声称自己要维持公平,规范封君、封臣间的秩序,于是经常把汉世侯们带来的太守、知府之类的称号,发给那些中下层贵族。她还学会了蒙古人的习俗,天天让这些贵族,和自己的儿子约翰、巴西尔等结为“安答”。到最后,居然认了上百名塞尔维亚安答出来。
得到地图、印绶和头衔的贵族们纷纷趁机自立,仗着汗廷安答撑腰,不把大贵族们当回事。当地大贵族发起了数次叛乱,结果往往汗廷还没动兵,就自行瓦解。甚至有人被手下杀死,带着人头去汗廷讨赏。
大贵族们失去了势力之后,太后又开始折腾这些小贵族。只要有人发生冲突,太后就会介入,对双方进行“规劝”。她还以官职调动为理由,强迫一些贵族互换领地,不听话的人会遭到汗廷的打击,贵族采邑也会被废除,分封给更小的爵士、骑士们。
而对于那些愿意来到大都的人,她就会授予优厚待遇,把他们留在宫廷中。
此时,大都的状况已经恢复了不少,日渐繁华起来;很多乡下小贵族根本经不住诱惑,在此流连忘返。海伦娜太后则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作为一支力量,用以制衡其他势力,甚至包括那些“同胞”希腊人。
这些手段,郭康其实都听人说过,但换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