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阑

    而李清照的脑海中,也冒出了这个字。

    生老病死,人力难左右的遗憾。

    李清照叹了口气,嘴角勉强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姨娘,听说阿娘在江宁照看的少年郎高中了”

    也不知那位少年郎与阿娘到底有何渊源,值得阿娘几次三番惦念。

    “你说会之”

    一句少年郎,让宁姨娘险些没反应过来。

    三年前随夫人到江宁,会之已经过了及冠之年。阑

    李清照点点头“当年动身前往汴梁城前,阿娘曾专门绕行去了江宁一趟,见了尚是孩子的他一面。”

    “阿娘当年便对他赞誉有加。”

    “只是……”

    只是阿娘的赞誉之下,又深藏着隐忧。

    她看不懂,也想不明白。

    阿娘的眼界和想法,从不是她能比拟的。

    “那为何夫人不愿认会之为义子呢”阑

    宁姨娘心中越发不解了。

    李清照思量片刻,缓缓道“阿娘好似已经看到了秦家大郎命中注定的结局。”

    阿娘想改变,但也改变不了。

    “随阿娘意愿吧,宁姨娘日后莫要在旁人面前提及阿娘与秦家大郎的过往。”

    李清照不放心的嘱咐道。

    无论秦家大郎日后会攀登至何处,都与他们无关。

    阿娘施恩,不求回报。阑

    最重要的是,在阿娘的担忧中,她隐约能够猜到些什么。

    “妾明白。”

    这世上,最懂夫人心的,仍旧是大小姐。

    在荪歌返回青州的第三天,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的消息终于传了回来。

    “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又是一个意气风发,年仅十余岁的少年郎。

    “家中清贫,世代务农。”阑

    “聪慧果敢,沉稳寡言,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年少便露将帅之才。”

    “幸拜大侠铁臂膀周侗为师,学习骑射拳脚,箭术小有所成,能左右开工。”

    “天生神力,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

    “为汤阴县百姓所奇之。”

    “其父常教之,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信并不长,短短几句话,概括了少年郎的十五年。

    从性情,从爱好,从志向,从武力。阑

    的的确确,将帅之才。

    荪歌合上信,但愿他此生能走的顺遂些许。

    精忠报国,竭尽忠诚,报效国家。

    这便是他一生的写照。

    终其一生,他都是个纯粹的,豪情万丈,喊出了毕生执念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只可惜,皇权争夺下,有中兴守成明君之称的宋高宗眼中,那句迎二圣归京阙,如同逆鳞。

    在高位者看来,收复失地固然重要,但身下的皇位更重要。阑

    于是,悲剧便诞生了。

    李清照在一旁偷偷观察着自家阿娘的神色。

    悲壮,怜悯,还有遗憾。

    不同于秦家大郎,这位汤阴县的岳家郎君,也许拥有波澜壮阔的一生。

    思来想去,荪歌依旧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死劫。

    饶是秦家大郎身死,也消除不了岳家郎君的既定结局。

    他撼动的是九五之尊的位置,以及上位者眼中那虚假的和平与繁荣。阑

    偏偏忠君报国又是刻在他骨子里的。

    说到底,这大宋从不算一个大一统王朝。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同风,九州共贯也。

    “阿娘,他会是那个英雄吗”

    自她年少时便知,大宋,乱世将至。

    强敌环伺,一旦战乱起,大宋的陛下和兵士护不住大宋的疆土,亦护不住大宋的百姓。

    乱世之中,总要有人做英雄的。阑

    只可惜,英雄的结局素来悲壮惨烈。

    荪歌低声呢喃“我倒宁愿他不是个英雄。”

    也许那样,就能免于腰斩。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为百姓谋利者,不可使其孤战于前线。”

    “为国土守护者,不可使其惨死于倾轧。”

    可,这世上从不缺冻死在风雪中的抱薪者,也不缺孤军奋战死于非命的将士,更不缺争权夺利下的牺牲品。阑

    正因为悲剧多了,才会有这些思考。

    可思考,亦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荪歌有些颓然,突然有些理解主神为何从不允许任务者漫长的留于一任务世界,顺着历史长河,见证王朝兴衰黎民疾苦。

    若真有人自夏商一直长生于数千年后,恐怕到那时,长生不死反倒是一种负累了。

    待久了,会抑郁。

    李清照似懂非懂,再次开口“他与江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快穿:千古风流人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安离不失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离不失眠并收藏快穿:千古风流人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