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准备了大量物资,装进口袋科技中,朝鲜血荒地方向进发。】

    【沿途,我看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和风景。】

    【连我自己都觉得,我是个天生的冒险家。】

    【走了一整天的路,我筋疲力竭,体力耗尽,不得不休整。】

    赵传薪心说这次地图够远的了。

    只能合上日记。

    第二天,刘宝贵来了。

    “传薪,有那什么,什么来着?对,有客户上门了。”

    客户这个词是赵传薪教他的。

    “买衣服?”

    “对,点名要大衣。”

    现在鹿岗岭村的保险队很出名,赵传薪让他们天天出去骑马溜达,一身笔挺的衣服,彪悍的身姿,精良的武器,视觉冲击力相当大。

    刘宝贵继续道:“就在村口了,有的想买大衣,还有的想买咱们的那种呢帽。”

    清朝人很喜欢戴帽子。

    不戴帽子的,挺多人也会裹着头巾。

    赵传薪站起身来:“那还等啥,走啊,带着人去我兄长家里挑衣服。”

    来的是几个经常外出进货的商贾。

    赵传薪笑容可掬的朝几人拱手:“欢迎之至。”

    然后,他一边带路,一边介绍说:“咱们的衣服,制作精良,针线都是用最新的技术缝制。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不合格立马拆了重新做。淘汰率高大八成。你看我身上这一套,你看不到一处线头,线条匀称,笔直……”

    刘宝贵仔细听赵传薪吹牛逼,这都是他需要学习的。

    因为赵传薪说了,以后这一块要归他管理,到时候给他分成。

    刘宝贵心说,这也太能扯了。什么最新技术,什么淘汰率高达八成。

    或许那些针线活有所创新,但对于精通针线的妇人来说,也是一点就通,没那么玄乎。而高达八成的淘汰率,更是瞎扯。就拿赵忠义的婆娘来说,她做工的时候总是要仔细检查,不合适会拆一小段,然后重新缝制。等做好了衣服,那就是成品。

    淘汰率基本为零。

    可从赵传薪嘴里一出来,让人感觉成衣出来后,十件里,八件都要返工。

    这就是能耐啊。

    赵忠义家的一面屋子,此时东西都撤出去了。

    赵传薪制作的木头衣架在屋里放了好几排,还有木头的衣服撑子,将衣服整整齐齐的挂着,看着赏心悦目。

    几个商人见此,互相对视。

    一人上前摸摸料子,又看看针脚,点点头,转头对赵传薪说:“赵队长,你现在的名声是如雷贯耳,城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赵传薪打了个哈哈:“名利与我如浮云,低调低调!”

    那商贾继续开口:“鄙人陈大光,家里有些小买卖。这次来,主要有两件事。这几日,我看见贵保险队的人在城里巡逻,穿戴整齐,人人称羡,不由得动了几分心思。这种新式衣裳,想必能带起一股风尚,想要购买一些贩卖。

    其次来找赵队长,还是因为时局动荡,我们这些干小买卖的,经常出门走动,又没有牛家那样的大商队人多势众。如若遭遇绺子,哪怕是小股的绺子,这一趟也要血本无归。是以,我们几个想找赵队长商量一番,能否雇佣保险队,为我们去盛京购买年货保驾护航?”

    咦?

    这倒是赵传薪没想到的。

    他低头沉吟起来。

    保险队成员其实不多,前后几次加人,现今也不过十三人。

    鹿岗岭村现在树大招风,也需要人手保护。

    如果保险队一分为二,力量肯定会减弱。

    但是,这些狼崽子也需要释放精力,不然天天操练不上场厮杀,他们就看不到钱,指不定生出什么幺蛾子呢。

    想了想,赵传薪说:“衣服倒是好说,至于保险队,想必各位老板还不太了解。”

    说着,他把保险队的几次战绩人数和歼敌的数量说了一遍。

    然后才道:“我可以分出八个人,跟你跑一趟。”

    陈大光狐疑:“八个人?少了些吧?若是遇上二三十人的绺子……”

    赵传薪打断他:“陈老板,上次我们剿灭小龙爪山的小金字儿,靠的就是八个人,而杀人只用了三个人,余者还向我抱怨没有出手的机会。”

    同样思考了很久,陈大光叹息道:“除了鹿岗岭村保险队,可能也找不到更稳妥的人手了。那这件事就算敲定了,每人我们出五块银元,供吃住。如果真遇上了绺子,有所死伤,另有抚恤,不低于薪俸。”

    在赵传薪看来真不算多。但对于普通人家,五块银元真不少了,甚至在村子里省吃俭用一年也用不了。

    他点点头:“行,那咱们再说说衣服吧。”

    陈大光有成衣铺子,这次是想要进货来的。

    赵传薪多了个心眼,现在用的是几十年前积压的老洋布,价格便宜。但是,以后要是没这等便宜原料了,同样价格可能就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清末的法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黄文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黄文才并收藏清末的法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