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问题上跟皇帝有冲突,不得皇帝欣赏,他们也认为是时为南京刑部尚书的戴珊。

    结果王轼脱颖而出。

    不是他们所栽培和举荐的人,在他们看来就有隔阂,最初他们也没把王轼当回事,毕竟刑部是朝中卷入到政治纷争最少的衙门,只有犯法的人才能归刑部管,而刑部主要负责的是天下谳狱。

    谁曾想,君臣和睦的关系被张周打破,而本来铁定不会被律法所限制的谢迁,也会成为阶下囚,这才有了王轼露脸的机会。

    王轼也觉得自己问得太冒失,急忙道:“在下并不是觉得谢阁老有罪,但有过失,是无法否定的。从成化至今,朝中臣子中因事而获罪的人并不多,因言而获罪的人更少。非要触动陛下的逆鳞,无论是对谁……只怕都不是区区刑部能兜得住的。”

    李东阳道:“所以你在于乔的事情上,想隔岸观火?”

    “没有。”王轼道,“你看看现在,朝中人大致还是曾经的,就连兵部,也没变太多。能说晋升到侍郎这几位,就一定是奸党逆臣?我看未必。若是刨除一些非要拿到台面上的矛盾,大致还是能相安无事的。”

    李东阳摇摇头道:“有些矛盾,不是非要呈现于台面之上,若一直引而不发,迟早会生大患。”

    王轼道:“等生患的时候,再提不行吗?在下只想说,很多人只是想太平度日,想过几天清静日子,就连朝中的同僚也不想折腾。如今谢阁老已外放,这次的风波已经平息了,若再发展下去,只怕是……唉!真不知该怎么说了。”

    李东阳皱眉道:“所以说你今日来,是想让内阁在某些事上收手?”

    王轼叹道:“你们几位阁老,在朝中大事上,自有你们的主见,我们并不能左右陛下的意见,也不想左右你们的意见,只是想请你们看在朝野上下这些年……日子过得都不太消停,就先暂时把事放一放,也让陛下那边把箍子给松一松……”

    李东阳眉头紧锁。

    他这会才大概明白,内阁现在为了谢迁的事,也是为了参劾张周,闹得是挺张扬,甚至连皇帝都知道,甚至皇帝暗地里出面扼制……

    他本以为朝野上下,会跟他们一样都是齐心协力的,却不知朝野上下大多数人,早就对这种内部相斗厌倦了,每个人只想过点清静日子,最好是那种没有门户之见,大家只用考虑平时公务,而无须考虑党争等问题。

    王轼道:“先前也听说,那位兵部尚书,最近一两个月之内,都不会回京城。”

    “不可能。”李东阳道,“陛下有意让他主持春闱,或就是最近,他就会回京。”

    “李阁老,您是怕张尚书他广纳门生?可……那些都是天子门生,即便真是他来主持会试,始终也未乱了规矩不是?他也是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这点你我都心知的。”

    “他算什么学士?不过是陛下准备让他入阁,所做的铺垫罢了!”李东阳有些生气。

    张周是侍读学士,下一步就可能是大学士,就要跟他平起平坐了。

    就算一个内阁大臣再豁达,也容不下一个刚入朝不过几年的,就能爬到这么高的位子上,三年跨过别人几十年的苦熬。

    王轼点头道:“所以说,在下是劝不了李阁老的。只是把一些人的意思带到,今天本还有很多人想来拜访,但他们不得见,也只好由我来传达,只希望最近……朝野能安宁一些。”

    李东阳道:“这算什么?在教我做事?”

    王轼道:“言尽于此。”

    说着,王轼起身来,拱手道,“刑部春天的事情不少,或是有什么事,不能让您满意的,您只管提。只是眼下陛下似是不愿意让刑部受其他人节制,还望李阁老能体谅。在下人微言轻,告辞了。”

    ……

    ……

    王轼主动离开。

    李东阳送了他几步路,后面就是目送王轼离开。

    他脸上的恼火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今连朝中六部,都开始跟内阁貌合神离,甚至王轼还代表朝中很多人来“警告”自己,或者说是来威胁自己,让自己先不要去挑动矛盾。

    这换了以前……

    不敢想。

    李东阳也在琢磨,谁给了你们勇气,身为六部尚书,就以为自己能主持一切了?敢对内阁大臣所行之事说三道四?

    “最近有多少人来投拜帖?”李东阳问一旁的知客。

    知客道:“年前还挺多,过了初一,府上的宴给取消之后,这两天再就没什么人……来了。”

    “来了多少?”李东阳皱眉问道。

    “一个都没。除了刚才的王尚书之外。”知客道。

    李东阳吸口气。

    在他看来,即便自己取消了大年初一的宴请,也不至于别人都这么“识趣”不上门来。

    他们不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现在朝野上下无论是当官的,还是那些读书人,都掌握到风向……这股风对传统文臣很不利,尤其是对他和刘健不利。

    “帮我去邀请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明第一贡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一语不语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语不语并收藏大明第一贡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