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几天后,李谕收到宋子文从上海汽车工厂发来的电报。

    次日,李谕在北大讲完讲座,遇见了傅增湘。

    反正李谕一点都不担心,更不会说出什么汉字不亡、国家必亡的话。可惜他们肯定没法体会到汉字在信息化时代的优越性了。

    李谕说:“他还真是忠于大清。”

    所以没有必要掺和这事。

    傅增湘说:“就是梁鼎芬,只不过他临终前把自己的著述和诗集大都烧了。”

    李谕笑道:“以后傅馆长但凡发现流落在外的古籍,就尽管告诉我,我在大同大学里的图书馆面积很大的。”

    典型的就是“电脑”这种新词汇,以前的英语肯定没有,但汉语早就有这两个字。

    李谕说:“没关系,先让工厂建起来,后续咱们再想办法多拿回股权以及管理权。”

    傅增湘说:“图书馆的财力终归有限,曾经做过北洋政府高级顾问的英国人莫理循离开中国,留下了两万多本用欧洲各国文字出版的论述中国的书籍,可惜我们无力购买。听说有个日本人开出很低的价格,马上就要购入。”

    “当朝帝师?宣统小皇帝的帝师?”李谕问。

    “我们还在筹措初期的资金。”周学熙说。

    历史上耀华玻璃要几年后才会正式运营,李谕肯定等不了那么久:“我去找比利时人谈判,也入股一下,咱们越快越好。”

    比利时人对李谕礼敬三分,他出面谈一点都不困难,比利时人也想早点挣钱。

    民国时期,耀华玻璃的运营非常不错,盈利很好,到了30年代,产品甚至远销国外。

    不过工厂一直被外资掌控,九一八后,比利时的几个股东又暗地里商议,擅自把股份卖给了小鬼子,此后便被日本人控制。

    既然掺和进去,李谕以后就不能让小鬼子捞着好处。

    周学熙是北方工业巨子,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他内心深处肯定也不愿久居人下。不过现在还是先讲迁就着点,不能急于求成。

    北边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李谕随即去了上海的大同大学讲课。

    在他的带领下,国内的科学氛围现在颇为活跃,即便研究环境还不是特别好。

    李谕在办公室看最近的几本从国外邮过来的科学杂志时,有人敲响了他的办公室大门。

    “请进。”

    “院士先生,我来应聘。”

    李谕抬起头:“原来是竺可桢同学,不对,现在应该叫你博士了。”

    竺可桢谦虚道:“与您的院士头衔相比,不值一提。”

    “是气象学博士?”李谕说。

    竺可桢点头说:“去年刚刚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

    “太好了!来我这里应聘教授?”李谕问

    “是的。”

    “求之不得,”李谕笑道,“正好我还想着在校园里弄一些观测气球,由你来具体操作最好不过。”

    这东西不便宜,也就李谕舍得花钱。

    竺可桢很看重大同大学的科学氛围:“我时常研究混沌理论,以后有了问题还能向院士先生请教。”

    “互相探讨,”李谕说,“气象学我没什么研究,最多在数学方面帮帮忙。”

    竺可桢说:“气象学的计算极为繁复,我还在加强数学中。”

    计算就是李谕的拿手戏了:“这部分我比较在行,有空的时候我尽可能帮一下。”

    李谕能留着竺可桢在大同大学教七八年书,说不定还能搞出点不错的科研成果。

    ——

    另外,李谕准备利用自己刚在美国那边申请下来的荧光灯专利,在国内开个照明工厂。

    于是在报纸上登出广告,招聘相关技术人员。

    很快他就招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李谕纯粹是姜太公钓鱼,就算不放鱼钩,该来的人也自然会来……

    当天下午,李谕打量着眼前的一个年轻人:“你就是胡西园?”

    “是的,”胡西园说,“我刚从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毕业,有心做中国人自己的灯泡,正好看到院士先生贴出的告示,立马前来投奔。”

    “非常好,”李谕说,“我们也需要你。”

    胡西园号称“中国电光源之父”,制造了中国第一个电灯泡。

    他从包中拿出自己的一些成绩单还有研究图纸:“我看了大部分英文版的爱迪生专利文件,以及威斯汀豪斯先生带来的西屋电气的一些材料,完全掌握了相关原理和工艺。”

    李谕把威斯汀豪斯挖过来果然有好处,这家伙气不过西屋电气抛弃他,带出来不少技术资料。

    而李谕手里的荧光灯专利更牛。当然了,普通的灯泡也要生产,毕竟简单。

    李谕看了看他的资料,更加满意:“我准备背靠大同大学,开一家企业,专门做照明设施。工厂、设备、资金我可以提供,你作为高级技术主管,将来要是运营顺利,就出任厂长,如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三秋空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三秋空城并收藏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