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山。

    静坐罗汉法海的头发被静慈菩萨亲手剃去,头顶上的戒疤宛如星辰,闪烁着神秘而庄严的光芒,那是静慈菩萨留下的力量印记,除非李水道的境界超过静慈菩萨,否则他的头发将永不再生。

    当假和尚这么多年,居然被菩萨剃度直接成了罗汉,得证罗汉果位。

    只不过李水道成为静坐罗汉之后,静慈菩萨却似乎并未给与他任何关注,仿佛将他遗忘了一般。

    在佛门之中,如同凡间官僚体系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李水道虽然已经拥有了不俗的战力,但在那庞大的佛门体系之中,他的位置却并不算高,甚至排名末位。

    在一个庞大的体系当中,被边缘化绝不是一件好事。

    在道门之中,没有人会去争“位置”,因为修为和“位置”没有任何关系,只能一点一滴的苦练,完全靠自己,没有也不需要愿力的加持。

    佛门之中虽然也能苦练,但是只要尝过来自四面八方的愿力加持,就没有兴趣按部就班的修炼。

    李水道的“金丹”到“元婴”只用了仅仅十余年,道门修士至少要数百年,两者相差,何止十倍。

    虽然李水道在佛门这个体系当中只能静坐等待,但是他的虚境却能给他提供额外的愿力来源。

    虚境的人口在稳步增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推行无为之治,用最少的官办最多的事。

    平均每一万人一名官员,修桥铺路,建造寺庙,都是由着一名官员解决。

    官员虽然是凡人,但他有灵石,只要把灵石撒出去,自然会有能人来赚这个钱,能人他自然能把这些事情办得妥当。

    虽然能人和官员之间多少都有些暧昧,但整个虚境总共就十几个官员,而且都在三个菩萨的眼皮子底下,实在翻不出什么风浪。

    灵石来自于李水道,他的虚境当中有大量无用的灵石。

    只不过因为不断的撒灵石做公益事业,灵石确实有些贬值,以前一颗灵石能换一石米,现在只能换半袋。

    虚境当中已经有十七万人口,既没有官僚的腐化,也没有地主的盘剥,一片欣欣向荣。

    当然也并非没有危机,至少在人口八十万之前,危机不会显现。

    琉璃山寺庙。

    一处清幽厢房静立其中。厢房内,李水道端坐其上,盘膝而坐,身姿如松,不动如山。他的双眼微闭,仿佛沉浸在一片无垠的虚空之中,心如古井之水,波澜不惊。

    来自虚境与佛国的愿力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海,涌入李水道的体内。这些愿力,是至少二十万百姓对李水道的敬仰与期盼,这些无形的精神力量,如同燃料一般送入了一座熔炉之中,那熔炉是一个不断转动的经轮,这经轮正是《普渡经天卷》所化,汇聚而来的愿力被转化为精纯的修为,滋养着李水道的金色元婴。

    那金色元婴,如同一个小巧的佛陀,盘坐在虚境的云海之上,被云海所包裹。

    它身披金色的袈裟,袈裟上绣着繁复的佛文,闪烁着淡淡的金光。元婴的手中,握着一串忽明忽暗的菩提珠。

    随着愿力的不断涌入,《普渡经天卷》的转动也愈发迅速。愿力所化的修为,如同烈火一般,不断地淬炼着金色元婴,以及它身上的袈裟和手中的菩提珠。每一次淬炼,都让元婴的气息更加强大。

    佛道两家都修金丹,元婴,都走的是淬炼精纯的道路,日夜淬炼,自然爆发力极强。

    在虚境的天空之上,那金色的元婴散发着无穷的光和热,仿佛成为了天地间最耀眼的存在。

    ……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五年已过。虚境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二十余万之众,而李水道的修为也在稳步增长。

    在这五年时间里,李水道一天都没有见过静慈菩萨,每天都在静坐,当真是对得起“静坐罗汉”这四个字。

    在这五年时间里,虚境当中出现了一座城市。

    当人口规模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必然会出现城市,毕竟人要分工,不可能都务农。

    以前虚境务农,沧澜仙都做手工,如今沧澜仙都已被遗弃,自然有人要转而做手工

    城市的中心,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商品交换市场。各种商铺琳琅满目,衣物的布料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农具和菜刀则泛着冷冽的钢铁气息,铁锅在炉火中发出嗤嗤的声响,诱人的香气四溢。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了匠人们的心血和汗水。

    大约有一万名曾经务农的百姓,转型为手工艺人。他们或织布,或打铁,或雕刻,他们彻底取代了沧澜仙都当中从事手工的匠人。

    城市的管理权被李水道外包给了一个名叫商德远的富商。

    若要让他亲自管理一座城市,至少要招收一百个官员,直接将此事打包交给能人,不需要多招收一个官吏,这才符合无为之治的理念。

    商德远是虚境土生土长的凡人,却有着非凡的商业头脑和管理能力。在他的治理下,城市秩序井然,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毒修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水道不孤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水道不孤并收藏毒修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