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朝。大朝召集文武百官,小朝则是几个部堂以及重要的武官。

    今日并非大朝日,但因为有紧要之事,因此召集百官,开大朝会。

    太和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武官在左,文官在右,正是如今武官压制文官的态势。

    皇帝龙椅上,旭阳帝正襟危坐,仔细聆听殿内一位武官的讲述。

    旭阳帝如今已近天命之年,在位十一年,鬓间已是一片苍白,嘴唇微薄,眼神清澈,富含贵气。面容中正,眉间隐有川字纹,不怒自威。

    旭阳帝一边仔细倾听着下面官员的讲述,一边目光缓缓巡梭,在一定的时间内扫过每一个官员的脸庞,让所有官员都隐隐感觉到皇帝陛下的视线。他仿佛就是天生的帝王,俯视着座下的臣子们。

    今日临时大早,所议论的是今日一早就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山东急报。

    正阳国内如今山东梁山水泊的匪患已是势力庞大,且朝廷一直无法清剿干净,生生从康阳帝时拖至今日。导致四川,陕西等地也有山匪聚集,模仿梁山起义。匪患就像是野草一般,怎么烧都烧不尽。

    如今四川陕西两地各有一支山匪渐渐成势,当地官府,军方也曾围剿,但都失败了,久清不下,那些山匪就开始合势,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山匪,恐怕用不了多久,山匪势大,就该攻城了。

    于是两地官府便先后送来不少急报,而今日一早的八百里急报。则是山东送来的,梁山水泊内似乎起了内讧,沿江有不少尸首飘出。且在三日之前,有梁山内的匪寇暗暗送信至山东巡抚衙门,说是请求朝廷诏安,他们可以作为内应,解决梁山之患。

    是诏安还是清剿,成了这太和殿内争议的焦点。

    武官们大多倾向于清剿梁山,那梁山匪患大多桀骜,梁山也是如今魔道宗门里,人数最多,最强大的之一。可以说仅次于邪门之下,但论及危害正阳朝廷的程度,梁山当属魔道第一。

    武官们当然不会让这群魔道武者招安,成为他们的同僚。

    而文臣则倾向于诏安,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如今正阳国国内不断地有天灾发生,民不聊生,如果要清剿梁山,至少出动十万大军。十万军马背后的辎重,民夫等等,足以压得现在的朝廷喘不过气来。

    但诏安就不同了,诏安就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不需要朝廷花费任何代价,只需给出承诺即可。而且武官是由正道武林担任还是魔道武林担任,对于文官来说没什么太大区别,都是政敌。

    尤其是如今武夫死死地压制着文官集团,如今的文官们已经紧紧抱团,不似几十年那种相互攻讦,山头林立的时代了。

    旭阳帝从头到尾没有发表过自己的意见,他就是默默地看着,看着文官武官两大派系相互出招,拆招。他要等到双方无力可出的时候,再强势入场,一举奠定胜利。

    其实文官和武官之间的争斗,也是南方和北方争斗的缩影。因为200年前北蛮的南下入侵,导致正阳的世家大族,文官集团几乎集体搬迁至南方。而后来的复国之战后,因为北方有北蛮一直狼狈环伺,南方的这些文官家族已经有了心理阴影,加上南方水土肥沃,人杰地灵,气候也比北方舒适,因此北方就成了武官们安家立命之地。

    两百多年过去,北方虽也崛起了一些文官家族,但远不及南方。而南方虽也有一些武官家族崛起,当然也比不过北方一众武官经营两百年。

    就这般,南北风格截然不同,文官和武官之间的隔阂也变得更大了。

    其实在二十年前,崛起了一位儒将,兼具文治和武功,若他能真正崛起,说不定可以成为南北文武之间的调和剂,但可惜,最后一位儒将,用武功崛起,却最后丧命于文治。

    也是从此之后,文武之间已经没有了相互接纳的最后一丝可能。

    看着从早吵到中午,连午膳都不吃,却依旧精力充沛的文武两方,旭阳帝养精蓄锐,觉得自己已经将一切都想清楚想透彻,可以下场,结束这场闹剧了。

    “咳咳!”

    旭阳帝的轻咳声音并不大,根本无法传到大殿的后侧,但神奇的是,就在旭阳帝两声轻咳之后,殿内众臣同时禁声,不再言语。

    旭阳帝满意地看着一切,目光中爆射出帝王之威,他缓缓起身,众臣立即感觉身上仿佛压上了实质般的压力。

    “就算要招安梁山,也需先将朝廷的力量展示给他们看,否则,他们只会轻视朝廷,心中没有忌惮和恐惧,便会出现反复!”

    旭阳帝顿了顿,说出了自己最终的决定:

    “梁山那边,只需安抚,令他们自行决定是否归顺朝廷,如果选择归顺,那就表示足够的诚意出来!范师严,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内阁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范师严缓缓走出两步,高声应是。

    范师严虽是文官,但却身材魁梧,一头银发干净利落,行事也是如此,内阁六位学士中,就这位是出了名的刀子嘴。可以诛心的那种刀子嘴,他可没有豆腐心。武官们笑称他是铁汉尚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圣宗大师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昨日之日不可留并收藏圣宗大师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