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一听说郭子仪、李光弼撤军了就嚷着要去范阳,朕拦得住吗?!”

    崔乾佑眉头一皱,提高了音量,喝道:“陛下是何想法?是开邦立国当秦皇汉祖,还是裂土自封为一小国王足矣?不如给我一个准信吧!”

    安庆绪被吓了一跳,不太情愿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从没想过。

    登基以来,他只顾着享乐了,此时只好现想自己的志向到底是什么,过了一会,他想说自己要成为冒顿单于,可犹豫着,却没开口。

    万一呢?李隆基都逃了一次了,万一凭着这些骄兵悍将,真为他开创基业呢?就好像李渊立国,未必是其人多有本事。

    “朕自是要攻下长安,君临天下!”

    “既如此,请陛下孤注一掷,全力攻长安。”

    安庆绪有些尴尬,道:“除了收复河北、连通范阳的兵力,其余兵马钱粮,皆听崔卿调度如何?朕封你为天下兵马使,总揽兵权。”

    崔乾佑没有立即领命,再问道:“陛下必富有四海,何必还眷恋一范阳?”

    “朕的叔父安太清以前很穷,后来抢掳河南得了家资无数,他将这些家资运回祖宅,保子孙无忧,然后继续抢掳。”安庆绪苦口婆心地作了解释,道:“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才好全力作战啊。”

    崔乾佑不认同安庆绪这种谋大事而惜身的想法,可既得到了他支持自己攻打长安的允诺,也达成了这趟回来的目的。

    数日之后,一杆书着“大燕天下兵马使”字样的大旗竖在了潼关城头。

    崔乾佑如愿请到安庆绪的允诺,将率七万精兵攻打长安城,算是他对李隆基回归长安的重视。

    这一趟洛阳之行,他能够感受到大燕朝堂上的乌烟瘴气,也深深觉得安庆绪不足与谋。

    但,他对这一战依旧有信心,尤其是当他回到潼关,看到了他麾下的那些兵将。

    当今世上,皇帝或许不怎么样,宰相也不怎么样,怠政的皇帝、好妒的宰相提拔了一个个庸人坐上高位,但,在边军之中那些寻不到出路的将士们却是个个有真本事、个个是久经沙场的好男儿!

    朝常上的嫉贤妒能正好是在这十余年间之事,而大唐“立军功、觅封侯”的传统还保持着,于是,大唐与大燕的皇帝虽然昏聩,麾下却都有着最精锐的兵马。

    “有新的消息!”田承嗣一见到崔乾佑便道:“唐军的朔方兵马要到了。”

    说着,一封战略图便递到了崔乾佑手中。

    他一看,先是诧异道:“何处得来的?消息可靠吗?”

    “可靠。”田承嗣道,“一个叫边令诚的宦官,与薛白是死对头。若不投靠我们,他便要死在薛白手里,这是他的信。”

    崔乾佑并不先看边令诚的信,而是死死盯着那张战略图,眼神重新凝重起来,喃喃道:“来得这么快?若有这般手腕,他一开始何必逃?”

    “长安城池坚固,朔方军也是精锐,这是一场硬仗。”

    关灯护眼大中小(第3/3页)

    “若是让圣人知晓了,只怕又要动摇。”

    可以想见,一旦发现长安是这么难啃的一块骨头,大燕国那些习惯了边塞生活的胡将们又要嚷嚷着劫掠一番便回去了。

    “能攻下。”崔乾佑思虑了许久,缓缓道:“长安最大弱点本就不是兵力少,而是……”

    “无粮!”

    两人异口同声地指出了这点。

    “不错。”崔乾佑指着地图道:“薛白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让人从子午道运粮往长安,并让朔方军先赶到子午道接应粮草。”

    “一旦让唐军打通了粮道,攻破长安就遥遥无期了。”

    “我们先堵住子午道?”

    “不。”崔乾佑摇了摇头,“若有朔方精兵接应,不走子午道他们也能找到别的运粮路线,派兵马堵住只会暴露了边令诚。”

    田承嗣当即明白过来,沉吟道:“伱我暂作不知唐军计划,遣一支伏兵,待朔方军立足未稳,袭击歼灭他们,拿下唐军粮草。”

    “如此,长安无援,要不了多久便会断粮,不攻自溃,到时你我可擒下那昏君。”

    长安。

    薛白与颜真卿等人在城楼上等待消息。

    待哨马归来,果然禀道:“叛军增援了。”

    “贼兵精锐至七万人。”颜真卿目露忧色,又往地图上摆了几枚兵棋,缓缓道:“想起一桩故事,长安有一童子在渭水边垂钓,以肥厚泥蚯为饵,欲钓大鱼,可等鱼咬了勾,却是把这童子拖入了水中啊。”

    “为何?”

    “鱼太大,童子拉不动啊。”

    薛白苦笑道:“丈人这是在打趣我?”

    颜真卿指了指薛白,也指了指自己,再指了指长安城内,道:“长安兵力寥寥,如同一稚儿啊。”

    “鱼再大,只要鱼篓一盖住,它也掉不出来。”

    薛白说着,执笔在地图上画起来。

    “我们的计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满唐华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怪诞的表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怪诞的表哥并收藏满唐华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