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侯击,也就是历史上的魏武侯,是魏国立国之后的第二代国君。魏侯击与其父文侯施政理念有很大的不同。

    文侯时,千方百计维护“三晋同盟”的关系,三家立国初期很多重要的战役都是以“三晋同盟”的形象出现的。魏、赵、韩在外交、军事上都保持共进共退,同气连枝的姿态。

    而魏侯击不一样,他的理念就是,不服就干!干到你服!

    别说你立国有多长、战车有多少乘、土地有多广袤、民众有多齐心,争霸,两个字,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了,躺下喽!只有站着的才有资格说话!

    对于“三晋同盟”的看法,魏侯击的态度是:利益说话!有利则合,无利则散,争利则干!不服就打!

    所以在历史上魏武侯时期,“三晋同盟”出现破裂,甚至大打出手,尤其是魏、赵两国,都对中原之地觊觎已久,在利益相左时,经常打得不可开交。

    现在魏侯对赵国超级不爽,是因为一南一北两个地域。

    赵国认为魏国越境控制了中山国,在南边又支持小卫国,这样就对赵国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故而赵国在背后小动作不断,在北边悄悄支持中山复国,在南边对小卫国不断蚕食。

    赵国的思维是“灭国”,而魏国的思维是“称霸”。

    赵欲灭卫,而魏国则视卫国为其小弟,并不想吞并卫国,而是将其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样也可在魏赵两国之间形成地理缓冲。

    魏侯哪里能容得下赵国在自己眼皮之下耍花活,于是就趁赵国国君新老交替之际,利用赵朝这颗棋子,欲图干涉赵国,获取利益,这就是魏缓出使韩国的主要目的。

    此刻,魏宫。

    韩国因为侠累被刺之事影响,对魏侯发出的意见久久没有给予回应,已经让魏侯老大不高兴。昨天又看到了神秘人士送来的密札,更对韩国使者、晋国公子“都是酒”心存芥蒂。

    “韩国使者晋见!”

    当寺人拖着尖细的嗓门喊出这一句时,魏侯甚至连头都没有抬一下,自顾自地低头看着案上的卷牍。

    俱酒走进魏宫,双手向魏侯击长揖行礼道:“外臣俱酒,拜见魏王。”

    魏王?!

    满殿皆惊。

    魏侯击也从简牍中抬起头来,惊讶地透过摇曳的冕旒看着这位韩国使者。

    好了,你赢了,本来计划晾着你不搭理的,但你小子成功地吸引了寡人的注意.!

    当时,周天子称王,其下诸侯按照公、侯、伯、子、男排列。

    魏国只是被封为诸侯,一般称魏侯。但战国礼崩乐坏,诸侯国也不太拿周礼当回事,经常僭越一下,中原各国国君无论什么爵位,都互相称“公”。

    唯三称王的诸侯国,分别是楚、越、吴,都是地域偏远,周王朝鞭长莫及,中原诸侯不屑于之会盟,视为蛮夷。

    故楚武王曰过:“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你们不给老子提高封爵,老子自己给自己加,称王!

    但在中原诸侯国中,虽然口头上过过瘾,在正式场合,一般还是规规矩矩的。

    这位韩国使臣,一下子蹦出一句“魏王”来,可谓语惊四座。

    魏国诸位大臣也尴尬了,主要是不知道魏侯什么态度,如果呵斥韩使不遵礼制吧,一旦魏侯很享受这一称呼,这不是自己找不自在吗?如果不说吧,又感觉这韩使太不懂规矩了。

    故而众大臣面面相觑。一时冷场。

    其实,这就是俱酒抖的一个小机灵。一来吸引魏侯击的注意,二来谄谀一下,为推销自己的代地计划做一铺垫。

    魏侯第一次被人称为“魏王”,心里的感觉……有点麻酥酥的,却又不敢喜形于色,于是仍板着脸,威严的问道:“贵使,适才称寡人为何?”

    俱酒不动声色:“外臣见过魏王!”

    魏侯面色一沉:“不学礼,无以立。韩侯御下,松弛至此乎?”言外之意,你们韩国人都不懂得好好学习周礼吗?

    俱酒心中一阵腹诽,学礼?你们魏氏带头以下犯上、欺凌故主,还好意思提周礼?

    但他仍面不改色地回道:“外臣入魏以来,邑邑升平,家家小康,农夫歌于野,武卒戍于边,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此王者气象也。国人野老俱称颂君上为‘圣人’、‘王者’。外臣闻入乡须随俗,故而外臣以大王称之,不过学舌于民耳。”

    在大王你的治下,魏国国泰民安,庶民安居乐业,大家都称你为王,所以我也学着他们,称你为王喽!

    魏侯听了,终于忍不住心中的小窃喜,哈哈笑出声来:“贵使口齿伶俐,口齿伶俐啊!不过,周礼汤汤,不可擅更。”

    享受归享受,以后咱还是正经一点。

    魏侯这一打哈哈,顿时化解了殿上的尴尬气氛。俱酒也恭敬地表示遵命。

    俱酒按礼节奉上代表自己身份的珪璋,称为“执玉”。魏侯先 “辞玉”,后“受玉”,再“还玉”。 俱酒又奉上韩侯献送的礼物清单位,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封少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封少水并收藏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