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在古代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历代中原王朝之兴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是否有强大的骑兵武装。

    汉武帝时期全国驯养三十万骑兵,唐朝骑兵部队则达到了七十万,正因为有如此多的骑兵,才能成就汉唐雄风,成能有“汉族”、“唐人”的基因络印,才能自豪地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宋朝时由于丢掉了北方幽云十六州,中原地区失去了马场,也就失去了战马,缺少骑兵部队的宋朝就一直处于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

    此时此刻,战国人民还穿着开裆裤呢,国家实力还以多少乘兵车来衡量,所谓“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

    虽然首倡“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尚未出世,但赵人占据北方代地已近百年,代地优良的战马资源,萌芽了早期的骑兵。

    胡服这时已经在代地军中小规模试行,虽不是国家行为,却却是骑兵发展的必备,毕竟都不能光着屁股骑马。

    历史上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主要难度是,他想在赵国全国推行、全军推行,武灵王亲自劝说公子成就是一个例子。

    反对“胡服骑射”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贵族,来自于接受过周礼教育的士大夫阶层。而在底层军卒与黔首之中,却是实用主义至上原则。这也是代地能够诞生战国最早骑兵的原因。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身”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或者突然灵光一现,和历史上许多新生事物一样,都是在不断总结、发现基层部队好的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的。

    在邯郸被围之前,赵国将军荀欣已经密令代地骑兵秘密南下,游弋于城防之外,主要目的是袭扰魏、韩、卫三国联军的后方和粮道,侧面配合邯郸守城战。

    这支赵国骑兵共五百骑,由赵国宗室子弟赵存带领。

    这是赵国基于一流马场、良种代马基础上,同时向草原民族学习的产物,也是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理念的试点部队与实践先驱。

    为尽快支援邯郸之战,赵存放弃了沿雁门、晋阳等赵国国土南下的安全路线,而是大胆选择了穿越燕、齐、中山边界,从平原地带直抵邯郸的路线。

    代地与邯郸之间的直线路线,被中山阻。此时的中山已经灭国,魏国占据了中山。魏赵激战正酣,所以不得不绕道而行。

    赵、齐、中山的国土形状当前大体是一个“C”形,半圆中间部分是中山领土,半圆外部是赵国领土,“C”形开口部分,是中山与燕、与齐少部分接壤地区,恰恰是这个缺口,成为代与邯郸通道的阻碍。

    赵存所率领的骑兵部队只要穿越这个“C”形缺口,就能顺利抵达赵国南部疆域。而通过“C”形缺口处的最大障碍是,齐国在这一带因形就势,修筑了一段长城——齐长城。

    以骑兵的速度,用不了半日就可穿过舆图上的“C”形缺口,但赵存在南下过程中,却受阻于齐长城的羁绊,耽误了时日。

    赵存派出使者、并通过赵国地方郡县与齐国方面协商,试图友好通过齐长城。但齐国却要求赵使必须出具赵侯信物,并且要层层向齐都临淄方面汇报,方能放行。

    眼下赵国都城被围,赵侯信使肯定是出不了城的,何况军情十万火急,战机瞬息万变。

    入夜,赵存与营中诸位卒长商议军机。长城对骑兵的遏制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绕路只能深入中山腹地,很可能遭遇魏军的阻击,更使骑兵秘密南下的行踪暴露。

    赵存等人经过再三商议,决定强行突破齐国阻隔,火速南下。攻城显然是不可能的,骑兵部队没有携带攻城器械,更经不起攻城的折腾。

    赵存决定以友好协商为名,骗开关门,强行冲过关隘,火速南下支援邯郸。

    次日,赵存亲率亲兵十人来到齐长城关隘之下,要求与守城将领友好协商。赵存还不带武器,以示诚意。

    齐国守关将领亲自来到长城之上察看一番,只见赵存果然只有十余骑,而不远处的赵军营帐之中,旌旗飘扬、炊烟袅袅,一逼驻地休整的模样。

    齐国守关将领将手一挥:“开关,让赵人进关叙话。”

    随着关门被吱吱扭扭地打开,赵存一行人缓缓的骑马而入。远远的齐国守关将领带领亲卫立于关道正中,准备迎接赵存。

    “驾!”赵存突然猛打马鞭,通体黑毛的骏马突然发力,直直地向齐军冲去。骑兵的速度之快,出乎了齐军的意料,两名下意识想拦截的齐军被马蹄击中,庞大的身躯像风筝一样,直直地飞了出去。

    齐军将领堪堪躲过马匹的冲击,后方一名粗壮大力的赵军骑手,竟然俯身抓住他腰间的绊带,连拖带拉地将齐军将领拖上了马背。

    关门口的数区马队也同时发难,猛勒马缰,训练有素的马儿前踹后踢,又踩又踏,顿时将守关的几个兵卒蹂躏得不成人形。

    其余约六七骑骑兵,竟然沿着不宽的马道,直直冲上了关城,然后兵分两路,在长城上开始跑马。一时关上士兵像下饺子般被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封少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封少水并收藏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