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滑动和受力均匀,以及吊装的时候方便,节点舱的运输方式是立起来用模具托住弧形底部,而非横躺。

    转运拖车加上立着的节点舱,整体高度超过14.5米,从地面的视角望去几乎卡着车间的大门过去的,不过实际上还有不到两米的距离。

    这也决定了转运的舱段或者火箭壳体不能超过14米,所以即使是处于PPT状态的新远四号火箭在加强后也只将直径最终定在了14米这个数字。

    如果只考虑飞机转运条件和发射场的话,其实这个数字能做到18米,超过N1,成为全世界最粗的火箭。

    虽然这个纪录没什么意义……

    不过节点舱转运出来并不是马上就拉到琼州发射,新远三号火箭都还没谱呢。

    它是要移出车间另外找地方存放,不然太占地方。

    虽然B级基地的车间非常大,理论上同时进行两个14米级舱段加工都没问题,不过实际上这里还要制造其他东西,有一个大家伙挡路太碍事。

    但是车间的工人们虽然认为家伙太大有些碍事,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对这个节点舱的喜爱。

    这是全世界直径最大的舱段,虽然长度只有6米,但内部空间已经高达320立方米,宽阔的吓人,能当作广场用了。

    轴线上的另外两个舱段还要夸张,那是14米直径、长度45米的超级舱段,是整个空间站的核心控制部分。

    两个舱段一个属于领航舱,装载被超大型陀螺仪固定的导航设备,存贮相当的燃油;另一个是与其他航天器对接以及存储货物的舱段,也安放了很多设备。

    即使不像XS-62那样空空如也,但可使用空间还是超过三千立方米,两个就是近七千立方米。

    可以想象,现在的所谓第三代、第四代空间站单是连这个轴向舱段都比不过,整个前进号空间站如果划分到第五代,那这之间的代差就太夸张了,其他航天机构都不知道怎么追赶。

    而且要建设这样大的空间站还需要一个辅助设施:航天飞机。

    小了还不行,这种巨型结构需要借助衍架固定提高强度,单靠对接口承受不住旋转产生的拉扯,绝对会出问题。

    必须要是100吨级的航天飞机,现在全世界都没有在服役的。

    NACA虽然重启了航天飞机计划,但H1的成功让他们相信小型化才是正确的道路,没有另开项目或者延续STS计划,而是选择直接投资追梦者。

    而在大家都相信百吨级航天飞机不行时,新远却在默默地推进着H2的项目。

    6月1日,一架通体灰白的H1型航天飞机装上伊尔62,从B级基地起飞,前往新远航天发射场。

    外界纷纷猜测这是新型号的H1改型,或者是没有涂隔热材料的特殊试验机。

    结论也差不多,这是一架专门制造的无人验证机,用来验证H2的有关技术。

    它的表面之所以变得灰蒙蒙的,其实是换装了全新的隔热瓦。

    H2为了能够降低使用成本,决定使用可以在整个服役生涯里都不换的隔热瓦,并且连为一体,彻底断绝风险。

    于是新远的工程师们给这架H1采用了预计会用在H2上的融合式隔热层技术,内部非常复杂,不可更换,可以将承受热量最多的底部进行热量转移,使全身的隔热层均匀消耗,直到完成100次的飞行寿命。

    这一套隔热层的价格极其昂贵,占据了这架H1造价的一半还多,但如果能换来整个生命周期完全不需要复用,那就很值得了。

    6月4日,内部代号H1X的试验机在琼州航天发射场由新远五号乙带飞,回程时没有降落在琼州,而是直接返回了新远机场。

    新远对外宣称是进行了一次H1重大改进型号的飞行试验,留给各大航天机构一团疑问后就不肯透露任何消息。

    NACA也看不出什么东西,只能再催一催内华达山脉公司,让他们再度提高追梦者的进度。

    ……

    空间飞行器设计部,肖冈田摆弄着巨幅的太阳系星图,将一个个磁吸圆钉放在上面,林炬在他身后,随意地就坐在桌子上。

    “老板,真的要进行如此宏大的计划吗?”

    “是的,最好在十年之内,我们要尽可能完成太阳系内的行星探测,取得基本数据,为无人或者有人登陆做准备。”

    林炬说完,也拿起一个磁吸钉,放在了木星的二号卫星,欧罗巴的上面。

    他来找肖冈田自然是安排任务的,肖冈田特长于空间飞行器设计,于是林炬就让他来组织向整个太阳系的所有行星发射探测器,最好要登陆。

    包括八大行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的几颗卫星等等,极度复杂。

    十年时间,这是林炬给肖冈田规定的时间。

    下一个系统任务不知道会是去哪里,虽然火星的概率很高,但万一不是,换了地方呢?又或者换了其他任务?

    但大致应该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红酒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红酒花并收藏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