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耀最后还是没有对黄忠发火。

    一方面黄忠是为人秉性就是如此,袁耀知道冒犯自己也不是黄忠的本意。

    一方面黄忠自己也意识到了错误,主动出声认错。

    袁耀也不会为了发火而发火,轻轻一句“无事”便把此事揭了过去。

    待众人走后,袁耀站起身,目光定在偌大的江东舆图上,心里盘算着自己与孙策的兵力对比。

    从孙策那里敲诈得来的八千江东士兵,袁耀一开始便让张闿拉拢了一部分。

    在讨伐泾县前夕,袁耀便故意安排已经投靠自己的四名江东及其所部两千江东兵留守丹阳,而带另外六千江东兵出征。

    经过泾县一战,剔除掉死伤重残和失踪者,并把溃兵排除在外后,袁耀最终从这六千人中只检选出了两千可用之兵。

    袁耀挟胜之威,以作战不力的罪名,迅速褫夺了好几个江东军侯的军职。

    并将那两千可用之兵彻底打散,分给怀义校尉太史慈一千余人,军侯许定、袁武各五百人。

    在太史慈招揽旧部归来后,袁耀又将许定和袁武划入太史慈帐下,使其怀义校尉部兵力达到三千之众。

    如今这三千兵马在太史慈的率领下驻扎在丹阳县,每日勤加训练,已是颇具战力,并担负着监视全柔、徐琨和黄盖的重责。

    而另外两千没有参与泾县之战的江东兵,在裁汰老弱之后,只留下了一千士卒。

    这一千人被补充进了黄忠麾下,以弥补黄忠给贺齐拨调了一千士卒后的缺额。

    而裁汰下来的溃兵、老弱也有两三千人,虽然这些人留着也消耗粮草,但袁耀肯定不会把这些人白白放归江东。

    思来想去,袁耀便是将这些人分作数部,或派去修整从鄱阳到丹阳的道路,或押入山中开采矿石冶炼铜铁、打造兵甲,以此充实军资。

    吴越之地,东临大海,西抱群山。

    海水可以煮盐。而盐巴作为所有人生活的必备物资,可以寓税于价,使老百姓避免不了征税,又感觉不到征税。

    管仲在为齐桓公提出“官山海”,也就是“盐铁专卖”的富国之策时,曾经为齐桓公算了一笔账:

    一个具有万辆兵车的大国,1000万的总人口中应纳税的人约100万,每人每月征收30钱,一个月也就3000万钱;但只要每升盐加价2钱,因为食盐销售严格按照户籍实行“计口售盐”,每月即可多得6000万钱,远超过每月30钱高额人头税带来的收入。

    山可以采铜炼铁。昔日吴王刘濞富甲天下,便是因为在豫章山中采铜铸钱,又以盐牟利的缘故。而刘濞之所以能武装二十万军队,也是因为吴越故地多铁资源的缘故。

    袁耀虽然是文科生,不懂物理化那一套,但他地理知识很不错。

    他知道国内七大矿区之一的马鞍山铁矿区,就位于丹阳郡境内。只是可惜目前大部分矿山所在,都为孙策所占。

    另外江西也是南方矿藏种类最丰富的省份,是有名的有色金属大省,尤其金、银、铜三种矿藏储量皆位于全国前三。

    而后世的江西全境,即东汉的豫章郡,现在正好就在袁耀的控制之下。

    总之,南方虽不能像北方那样组建大规模骑兵,但却能使士卒个个披坚执锐!

    袁耀相信只要自己一统江南,利用好盐铁之利,未尝不能北定中原!

    除了太史慈和黄忠两部,袁耀还从豫章调来了甘宁所部。

    袁耀离开豫章的时候,甘宁手下的兵马不过两千人。

    但这几个月来,甘宁也补充了千余豫章新兵。袁耀也顺理成章地升授其为折冲校尉。

    因此袁耀手下便有了三个满编的校尉部,每部三千人,共计九千兵马。

    除了黄忠、甘宁、太史慈这三员汉将,袁耀在丹阳这边,还有祖郎这员山越将领。

    在袁耀平定丹阳之前,祖郎占据着阳陵、黟两个险县及附近山区,拥有山越武装五六千人。

    在接受袁耀的招抚后,祖郎便是献兵纳城,表示对袁氏忠心归顺。

    袁耀则拜授其为抚越校尉,仍统领所部山越士兵,并让祖郎替自己招抚各地山越部族。

    祖郎对此也不遗余力,短短数月便为袁耀招纳了上万户丹阳山越部族,使其走出深山迁入平原,就此编入民户。

    其实所谓山越,并非异于汉族的其他民族,而是对于耕住于东南群山中的散民的一种统称。

    山越之民极为分散,东南一带只要有山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的来源也极为复杂,有山里的土著、吴越故国遗民、汉武帝时期迁移闽越瓯越部族的逃亡者,以及因为灾乱战祸而遁入山中的避难汉民等等。

    总之,他们没有独立的文化,且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很难称得上独立的民族。

    只是因为目前东南地方开发程度不高,多深山老林,给了他们生存的空间罢了。

    但要降服山越,是一个任重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三国之仲氏太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飞砂风中转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飞砂风中转并收藏三国之仲氏太子最新章节